第1104章 朕已經迫不及待了!(第2/2頁)

李世民大笑幾聲。

“這麽說也對,讓李家去開拓琉求,反正朕不會吃虧。不過看李超發回的那些奏章,這琉求的山夷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落後原始,他們比之嶺南的俚獠蠻子們其實也差不了多少。”

李世民很清楚朝廷在嶺南之地的實際情況,雖設州置縣,但往往虛有其名。各地幾乎都還是由那些豪族控制著,那是他們的世襲之地,那些早年遷去的漢人豪族,和本地的俚獠結合,形成了強大的本土勢力。

南北朝到隋唐,那裏有點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的感。

嶺南的廣東廣西廣南和越南四省,如今除了一個廣州和一個交州,朝廷控制在手,其余地方談不上控制,連稅收都收不到,嶺南四省的那些百越之民,他們根本就沒入籍。不入籍就不算大唐的編戶齊民,沒入籍也就不用納稅服役。

甚至他們占據的那些地方,都是他們的世有之地,不算朝廷的。

以前,中原動蕩不安,各朝也沒有余力去對這些人下手。

當年南朝梁動亂,陳霸先後來起兵,嶺南的冼夫人起兵支持,助他打下南陳江山。陳霸先與冼家是聯盟關系,當然不可能動冼家。況且,那個時候,南陳也不斷受北方襲擾,而且南梁逃到江陵建立的西梁也是個威脅,所以南陳對嶺南之地,都從沒想過要出兵打算。

隋朝平定南陳,冼夫人率嶺南百越歸附,大隋當時忙著對付突厥,也就對嶺南現狀滿意。後來楊廣又一直打遼東,也顧不上嶺南。

如今李世民已經滅了突厥,降了吐谷渾等,內部也安定,對於嶺南這塊化外之地,他已經很不滿意了。

羈糜,那也是因為無力控制才妥協,但現在他已經不想妥協了。

尤其是如今海貿興起,以李家為代表的諸多海商,開拓了到天竺、波斯的航線,使得東南沿海重要性大大增加,廣州、交州等海港收益大大增加。

而嶺南四省,也成了李世民瞄準許久的糧食產區,引入占城稻後,采用兩熟甚至三熟栽種,那麽僅這嶺南四省,一年產出的糧食,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這樣的一個地方,豈能還一直交給那些豪強們,豈能讓他們一直當土皇帝。

琉求也跟嶺南差不多,甚至之前比嶺南更是一個化外之地。

但現在李超在嶺南幹的熱火朝天,沒有戰爭,沒有叛亂,有的只是和平相處,李家在琉求建立了港口,建立了城堡,建立了屯莊,建立了作坊,移民已經五萬多口了。

李超的這種方式,讓李世民看到了治理嶺南的一個新方式。

“孔子學院,推行漢文化,確實不錯。”

首先得交流,才不會有對抗和沖突,當然,交流之外,還得有利益。琉求山夷為什麽沒打李超,因為李超手段很厲害,一開始是拿錢買山夷的地,然後跟他們交易,帶去各種商品,滿足了山夷人的需求。

同時李超建立城堡,防範森嚴,有護衛隊,有民兵,山夷也不敢輕易下手。

一個微妙的平衡。

李世民現在比較期待李超能早點去越國,越國在嶺南百越的背後,李超帶著五千兵打下這塊地方,在那建立城池,設立州縣,成為大唐的諸侯。

對於百越俚獠來說,那就無疑於一根刺了,或者是一把刀。

不管怎麽說,大唐的諸侯與那些羈糜的酋帥相比,當然是諸侯才是自己人。畢竟,酋帥們那是世襲領主,他們既不納稅也不服役,手下的人口也不是朝廷的編戶齊民,連他們的地盤那都算不上朝廷的疆域。

諸侯們的封地就不同了,就算是諸侯領地,可土地也都是朝廷疆域,上面的百姓也都是編戶齊民,諸侯只不過是能分享三分之一的稅賦而已,其余軍事民政稅賦等,可都歸朝廷。

兩相一對比,李世民恨不得現在就把嶺南之地全變成諸侯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