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和太子的約定(第2/3頁)

但目的是好的,不一定就馬上就能改。

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超不想跟商鞅啊,王安石他們一樣,一上來就要全面推行新法,直接喊出改革變法這些口號,這樣子做,雖然有好處,但也有壞處。

李超還是希望一樣樣來,分出輕重緩急,說句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把這些急症治了,回頭再來考慮全面調養診治。

其實皇帝李世民也是一個銳意進取的人,不合適的地方,他也一直在調整。李世民上台之後,改動不少,但首先動手的還是兵權、人事、財稅這幾塊。可以說,李世民的目光是沒錯的,軍事、人事、財稅,也正是朝廷最重要的幾處。

掌握了這些,才能真正控制朝廷,集中大權。

從撤消行台、總管府,設立都督府,到劃分各道,然後是朝廷在中樞分離南北衙,地方全面設立衛府,一項項,都是旨在於加強朝廷的兵權控制,現在已經沒有武德朝時軍隊掌握私人之手的情況了。

這就是進展。

人事方面也是一樣,一次次的調整,從中樞到地方,從道到州,到縣,一級級的在考核調整,最終隨著這次中書門下確立為新中樞,隨著十一位宰相的調整到位,也標志著李世民對於朝廷人事的控制抓到了手裏。

而朝廷加緊推行均田制,推行府兵制,推行移民實邊屯田,推行分封,把諸侯的勛田永業田爵田都置換到邊疆去,也是對大唐根基之一的田地進行改革。

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李超之前提出的兩稅法,也正是大唐田制和稅收的改革。這些改革,沒有喊什麽變法啊,改革這些大口號,都是悄悄的開始。

科舉改制,這是歷史必然走向,早晚有一天,大唐會慢慢的改變如今這種主要以門蔭取士的辦法,而改以科舉取士為主。

但是這個事情,不會太快。

朝廷推行科舉,必然會對老牌門閥和軍功新貴以及大士族們的利益造成很大損害,他們的反對之聲肯定很大。

就算是皇帝,也不敢輕易的觸動這些人的利益的。上次大災時征糧,都已經是非常之時萬不得已了,最後還是給了不少讓利補償。

李世民想要從那些豪強們手裏收回他們兼並的田地,都也只有是推出了分封這張牌,然後拿封地換這些田地。

那都是利益交換。

現在內外還不安穩,這個時候皇帝又要改革科舉,要觸犯到這些貴族官僚們的核心利益,這事情豈是那麽那弄的。

沒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做這樣的事情可是很危險的。

李超連提都沒向朝廷提過,因為他知道這個事情觸犯眾怒。

“老師,朝廷分封諸侯領地,真的能起到屏藩中央的作用嗎?萬一外敵入侵,這些本應當屏藩中央的邊地諸侯卻不抵抗或者逃跑怎麽辦?”

太子又問了一個問題。

李超把幾片已經引燃的大塊劈材架在火上,又起身往鍋裏繼續添了些水。

“其實你說的這個問題也確實是個問題,但只要朝廷在分封領地的時候,添上一句話,那麽這個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

“添一句話?什麽話這麽神奇?”

李超笑了笑,“諸侯守土有責,失地者剝奪封地!”

這句話,其實對李家也有影響,但李超覺得應當加。諸侯嘛,拿著朝廷的封地,當然得有作為的。平時拿了地,當諸侯。結果外敵一入侵,卻跑了。那朝廷要你們這些諸侯有什麽用?

現在直接加一句,諸侯守土有責,失地者剝奪封地。這樣一來,對於諸侯就有些警示了,誰想逃跑的時候,都得想一想,萬一他們跑了,那麽這封地可就沒了。

得封難,失了再想得就更難了。

為了封地,他們就得抵抗。

當然,如果是那種已經拼死抵抗,但終究還是寡不敵眾失地的,雖有責任,但朝廷也還可以給他們機會,就是他們可以跟朝廷再去奪回。什麽時候,他們幫著朝廷奪回了失去的封地,就還能繼續擁有封地。不過要視情況,對失地的諸侯做出一些減封等懲罰。

“太子啊,做事不要直來直去,有個詞叫曲徑通幽。有的時候,我們定好目標,也可以迂回的,手段可以更靈活一些。妥協、交換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可以的。”

“聽老師這麽一說,我也好想有一塊封地啊。”

“你是太子,你的封地就是整個天下,這是上天賜予你的封地。待將來,早晚有一天,陛下會把這萬裏河山,都交到你的手裏的。在此之前,你需要的就是學習和歷練,你得保證,等萬裏江山真的交給你的時候,你的肩膀能夠挑的起來,而不是被壓跨!”

“嗯,我明白了,老師。”太子望著李超,“待我執掌大唐之時,那時還要老師來當我的宰相,那時,老師當我的中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