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趙國公領左右護軍營(第2/2頁)

“李相之功,可非你我能比的啊。”

後院。

李管家走進廳裏向老爹稟報,老爹正靠在炕上,逗弄著年幼的兒子,聽完管家稟報,他那只有一只獨眼的臉上依然平靜,“管家,你出面招待下他們,從明日起,閉門謝客。”

管家點頭。

“知道了,老令公。”

令公是一個尊稱,北魏高宗拜高允為中書令,不呼其名,稱為令公。李超是當朝宰相,官拜檢校中書令,時人稱為相國、相公,也稱李超為令公,因此稱呼李超父親一般為老將軍、郡公,上洛公,或者尊稱一聲老令公。

不過老爹依然低調,外面賓客盈門,滿廳勛貴,但他卻並沒有出去見一見的意思。不是他高傲,而是他不想給兒子李超弄的太高調。

魚梁洲。

紫薇宮中,皇帝的禦書房裏,關於分封的事情,皇帝和宰相以及幾個侍郎尚書等重臣,依然還在商議之中。

對於分封之事,雖然基調已經定下,皇帝拍板決定實施李超的分封建議,但如何個封法,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卻是不敢有半點疏忽大意。

之前已經決定,諸侯們有領地三分之一的稅收收益,朝廷派駐官員管理領地內的民政、稅收、律法訴訟,還有朝廷駐軍諸侯領地,負責軍事防禦等。

但還有一個敏感的問題,一直沒能達成決定。

那就是究竟要不要給諸侯們武力,如果給,給多少合適。

長孫無忌堅決認為不能讓諸侯插手領地內的軍事,只能給他們極其有限的護衛。護衛的數量,要嚴格限制,如李超這樣擁有三百裏封地的諸侯,也最多只給一百個護衛,而且他的護衛只能裝備普通的刀槍,不能裝備重弩火藥等武器。

但也有人認為這太過了。

就算是普通的高官,也還有親事府、帳內府,還有防閣、庶仆等等護衛隨從,數量並不少。

如果給諸侯們適當的護衛,既能增加他們的安全,也能協助朝廷加強對邊疆領地的控制。如果全部要由朝廷來負責駐軍防衛,那會需要很多兵力,也是一個很大的開銷。

李世民以前做秦王時,就有左右護軍府,左右親事府,左右帳內府。

“臣以為,過猶不及。封臣護衛,必須得有。其規模不如以封地一裏給兩護軍,給一防閣一庶仆。”房玄齡提議。

按之前君臣們商議的分封辦法,分封領地是很嚴格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封,只能在那些功勛著著的勛貴之中分封少部份人,而且封地也限制很大。

李超這樣一人分封三百裏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普通功臣,也許只能封個十裏、三十裏,能封五十裏、八十裏都算功大的,封百裏,都極少。

因此,如果一裏封地給兩個護衛,那麽一般三五十裏的封地,也才六十一百個侍衛而已。

在這裏,房玄齡提出的是一裏給兩個護軍,和防閣庶仆各一人。以前,朝中京官,五品以上給防閣,六品以下給庶仆。

防閣和庶仆都是護衛隨從人員。

但現在房玄齡提出,護軍,就是朝廷給諸侯們許可的護衛軍隊,能夠在封地內駐防。而防閣,只能是跟隨的護衛,至於庶仆,只能是隨從。

庶仆不能裝備刀槍,更不能裝備鎧甲等。防閣可以裝備刀槍,但不能裝備重型軍械,如鎧甲、重弩、火藥等武器。

這樣的劃分法,其實就是把諸侯們的侍衛隨從分的更清楚些。

護軍,就是諸侯們的軍隊,但這些人的駐防調動,並不完全聽從於諸侯,還得有朝廷當地命官的兵符,才能調動。

平時,諸侯們只能用他的防閣,防閣卻沒有鎧甲弩炮等,武力有限。至於庶仆,只是純粹是家丁隨從了,連刀槍都不能裝備的。

這樣一來,諸侯們平時要花錢養一支護軍,但朝廷卻還掌握著調動權。

長孫無忌心裏計算了一下。

如果按這個方案,那李超有三百裏地,就能有六百個護軍,可以分為左右護軍營,一營三百人。李超若有錢,完全可以弄出來兩個精銳的騎兵營。

李超還能有三百個防閣,三百個庶仆。

至於私人家丁奴仆,這些更是沒有限制。

“陛下,臣以為每裏兩個護軍還是多了些,應當減為一個。”長孫無忌揮刀,直接要腰斬一半。

“陛下,臣以為每裏兩個差不多了。兩個只是上限,護軍養軍花費,全由諸侯出錢,但軍官任命,得由朝廷。因此,我以為,這個數量其實剛好。”

諸侯出錢為朝廷養一支邊兵,武官由朝廷任命,諸侯要調動這支兵馬,還得朝廷批準,領地內朝廷命官同意,因此這支兵其實是可靠的。

況且,三百裏封地六百個護軍,滿朝也只有李超一人,其它人封地最高不過百裏,也就二百個護軍而已,並不用太過擔心。區區一二百人,能翻起多大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