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對口(第2/2頁)

長遠看,這是好事,可眼下來說,卻是麻煩事。

“如果我們能撐下這一波,那麽朝廷的戶籍人口,可能增加千萬。”李超道。

宰相們對李超的這個數字推測,也都表示認同,新增一千萬人口啊。一千萬人口,一千萬編戶齊民,可能還意味著有一百五到兩百萬的課丁。

如果把這些人充裕到各地的寬鄉,給他們均田授地,那朝廷一年能新增四五百萬石皇糧收入,和大量的絹布等實物稅收。

兵源更多,課丁更多,稅收也更多!

對於朝廷來說,這是實力大增,國力大增,國基大增。

這是天大的好事。

但麻煩的是,如何應付下眼前這波。

新增上千萬人口,可能還都得靠朝廷救濟糧食,一千萬人口啊,一年得需要數千萬石糧食,就算是救濟糧,也難弄啊。

“陛下,新入籍的這些人,不能留在原籍。他們大多數一無田產,二無存糧,留下來除了耗費糧食,並沒有什麽益處,只會讓災區情況不穩。對於這些人,臣還是建議遷走。”

房玄齡提出擔憂,“可眼下馬上冬季到來了,這麽多少的人口,數道百余州上千萬人口,遷哪去?”

哪個地方,也容不下這麽恐怖的人數啊。

這遷移路上,搞不好就容易出事。

越是災年,越不能把災民聚起來,這都是經驗。

杜如晦也反對這個時候大遷移,朝廷沒能力這樣辦。

“陛下,臣也贊同兩們仆射的話,現在確實不能像之前那樣往隴右和朔方遷了,朝廷沒那個能力,兩地也容納不了這麽多災民。”

“那你的意思是?”李世民盯著李超問。

李超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來之前,想到了後世發生大災之時,政府對災區的援助和重建辦法,搞對口。

一個省對一個縣,一個市對一個鄉這樣子。

“河南的,往河東、山南東、淮南幾道遷,河北的往河北、淮南、江南東遷。關中的往朔方、隴右、山南西遷。山南東的,往江南西、山南西遷。以就近的原則,劃出對口的遷移點。”

“具體點。”李世民來了興趣。

“比方說,都畿道洛陽地區的這些新入籍之民,遷到山南東。其中洛陽的長水縣對口山南東的商州,洛陽伊陽縣的對口山南東道鄧州……”

長水縣官府,負責把縣中需要遷走的新入籍災民,籌備路上的糧食,給他們準備些車馬等,組織護衛他們去商州,而商州的官府,則負責派人接人。

把這些災民再分散到自己州內各縣,原來長水縣裏的災民一鄉鄉的分散到商州下的一個個縣裏,進行安置。

由下面的各縣,負責準備好房屋、食物等,接納這些災民。一鄉的災民分到一縣之中,數量較少,也會較好控制。畢竟,就算是一鄉遷來的災民,也不是真的就是一整個鄉的人都遷來了,只是遷來了該鄉的一部份人而已,那些是原來的黑戶。

以一縣之力,來安置這一鄉中的黑戶,起碼能找出些房屋安置,給他們些糧食的。

“地方上,也可以用以工代賑的辦法來安置他們,讓他們幫忙修建水利,修繕城墻這些。”

大量新入籍的隱戶奴隸,這樣分開之後,就不那麽集中了,也不那麽危險了。

“可是山南也算是一個受災區,山南本身也有不少的入籍黑戶,一樣是要往南遷的,現在又接受河南來的災民,為何不直接把河南的災民安置到山南西、江南西等更南的地方呢?”宇文士及問。

“直接把河南的災民遷到山南西或者江南西道去,路途太遙遠了,災民要遷這麽遠,會更困難,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少。而我們把洛陽的遷到山南東,把山南東的再遷到江南西,雖然看似復雜點,但中間操作卻更簡單一些!”李超解釋道。

“朕覺得李超說的這個辦法可行,眼下想著如何往災區運糧進去,確實不如直接把人從災區裏撤出來。往邊疆安置不現實,災民太集中也危險,現在這樣分散就地安置,這個辦法比較好,朕贊同!”

皇帝一句話,就算拍了板。

這個方案算是通過了,但具體如何操作,卻還得再細談。

“文遠,方法是你提出來的,具體的操作,也得你來出謀劃策。”李世民很不客氣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