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五鬥米(第2/2頁)

士農工商,士裏又有貴族官僚讀書人,這糧食借量不是因此多定些?

階層、品級、身份、職業,這些都能劃分出一個三六九等來。

就如後世中國那些年月發行的糧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齡、職業,分成了一百多個等級。

而上海定量標準則按工種分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大中學生和一般居民中類七等二十七級。到後來,工種更是從一千三百零七個,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個。

李超打算不搞那麽復雜。

“只按年齡、性別來分,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有一為丁,六十為老,劃為男女兩等五級。”

至於定量,這個比較難定。

以軍隊士兵為例,秦軍規定,早飯半鬥小米,晚飯三分之一鬥小米,而如站崗這樣的任務,早晚各三分之一鬥小米。

而漢軍規定,從事重體力活動的士兵,一個月二石九鬥三升糧,食鹽三升。

到了唐代,則規定一名士兵一天發二升糧食為口糧。

宋代禁軍士兵月糧二點五石,廂軍兩石,到後期,禁軍也只有八九鬥月糧,繼而糙米充好米,小鬥換大鬥。

雖然各個朝代的計量單位不一,唐軍的軍糧多以粟為單位,而粟的容重較少,約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約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為一千升,一升粟實為六百來克。

而唐朝的一升,實際上只有現在的零點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實並不多,大約為三百八九十克的樣子,不到四百克。

一個戰士,一天發放兩升糧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還要考慮到古人的糧食較糙,一個戰士,也就是一個青壯,還是從事當兵這樣體力活動較重的青壯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糧食。

一頓飯只有三百來克糧。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從事的又是比較高強度的職業,還又年青飯量大,一天三百來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後世糧票時代,一個嬰兒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幹,一般成人都定時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動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飯量都比現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時候,都經常能吃兩三碗飯,還是那種比較大的碗,而成年後,反而飯量越來越小,一頓有一碗半就行了,還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鬥、中男四鬥、老人三鬥、小兒二鬥,嬰孩一鬥。女子,則比男子少半鬥。”

考慮了一會,最後李超定了一個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標準。五鬥,也不到二十千克糧。

成丁一月五鬥,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標準。本來這個標準,在災年還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來就定的太低,以後視情況可能要減,但不能馬上就直接訂個太低的量。

“那價格呢?”

糧食不但要定量,還得定價。

各糧店以後要實行統一售價,而且還得要用糧票。

現在的糧食市價節節攀升,誰都知道旱災過後,糧食需求大。

市價如今大米又達到了鬥米一百五,粟米都鬥米百錢了。而且這個價格實際上還是有價無市,要買糧,價格還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買糧食,一直是用的這個價格。

“就以大米一鬥一百五十錢,小米一鬥一百錢這個價格吧。”

這個價格,依然還是極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糧商們不會同意。

“百姓有錢買到供給的足額糧票吧?”有人提出問題。

李超雖然給大家定了每月糧食額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給的,得先拿錢換糧票。可現在糧價這麽高,百姓有這麽多錢來換糧票?

面對這個疑問,李超也沒法回答。

他只能說,一步步來,能先把他今天說的這些先做到,都已經萬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這些,起碼糧食能控制的住,糧價也會控制的住。

至於說連李超想辦法控制住的這個價格,百姓都還買不起定量額度內的糧,那李超也沒更好辦法能解決。

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濟那一部份了。

自己買不起糧的百姓,到時就得由官府施粥賑濟,或者以工代賑,來給他們解決吃飯的問題。

“去吧,把這些抄寫多份,然後張榜公布,宣傳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