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教導主任(第2/3頁)

“直接送到邊關一年?”李世民搖了搖頭。

“這個時間太久了,不如改為先送到京師的上番部隊中,先接受三個月的訓練吧。三個月後考核,合格者正式進入講武堂受訓。”

李超倒也沒反對,“這也行。”

“陛下,臣擬學員們總學期三年,但兩年學校受訓後,第三年則要下放到邊關各軍中檢校。一年時間後,看他們的表現,其中優秀者給予晉升,表現最差者,淘汰。”

李世民對這條也不贊同。

花了兩年時間好不容易培養出來,表現不佳就淘汰,那太浪費了。

“表現不佳者,不予晉升,或者降級使用。”

“也好。”

“陛下,臣還打算建一些軍事小學。”

“軍事小學?這又是什麽?”

李超的計劃,是在天下各道各設一所軍事小學,生源就由天下各地的衛府府兵子弟中選送,這些子弟年齡在十四五歲之間,得身家清白,身體素質好,還要是讀書識字的。

選入軍事小學之後,進行軍事和文化的雙重教育。

軍小就是為講武堂培育生源。

三年軍小教育完成,進行考核選拔,成績優秀者錄入講武堂。

這些十七八歲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課程會和講武堂裏的學生們一樣。可這些年輕的學員,同年三年學習畢業後,進入軍隊中,卻是從伍夥長幹起。

說白了,現在軍校招的是低級軍官,隊正隊副級別的。

而那些軍小選入讀三年畢業的,卻其實是相當於士官。

一個是軍官班,一個是士官班。

士官,就是未來的軍官。

從小開始培養起,經過軍小三年,講武堂三年,李超認為培養了六年的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士官們,能成為大唐軍隊的未來棟梁,這批年輕的士官在軍中磨礪幾年,哪怕會淘汰一些,最後也肯定能得到更多的優秀人才。

這是一個造血機制,從小培養,能得到更專業更優秀的軍官,而且他們的忠誠度也更高。

“正式的講武堂受訓,每天應當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了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以及軍規軍令外,還要增加歷史、地理、數學、經典等課程。”

“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訓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還要進行野外學習,由簡入繁,最後還要進入聯合演習。軍校的兩年受訓時間中,一年半在學校學習,另外半年則在長安和洛陽之間,進行行軍野營,野外受訓。”

“兩年結束後,送入邊關各軍中檢校實習一年。一年後,返回講武堂畢業考試,舉行畢業儀式。最後按實習表現和考試成績,調入各軍中充任軍官。由最低的從九品隊副做起!”

“而軍小進入講武堂畢業的學員,分配入各軍中,則從夥長做起!”

“你想的很長遠。”李世民感嘆著道。

“不過這種模式,以前還從未有過啊。”

“以前沒有,以後就有了啊。十二衛的將領們多數時間都是在京閑著,正好讓他們到講武堂當教官。”

李世民笑著點頭,十二衛軍制下,有一個很奇特的景象,就是平時府兵們分駐各地軍府,由折沖都尉統領。

但折沖府都是千把人一個的規模,再往上,雖然各衛還有很多高級軍官,可平時卻是不管下面軍府的,他們全都呆在京城,每天衙門裏喝喝茶,或者管理下在京上番的府兵,然後就沒什麽鳥事了。

遇打仗,這些高級將領點到了就出兵,沒點到繼續呆京城喝茶。點到的將領出兵打仗,領著命令和兵符去領兵。打完仗,把兵符交還,然後繼續喝茶。

這其實就是兵將分離制度。

這種制度下,軍隊很安全可靠,絕無可能出現擁兵一方的情況。

“那些學科?將軍們可教不了啊。”

“請些文士教員也不是那麽難啊。”

“這倒也是。”

“不過你的這種分科教法確實新鮮獨特,估計還是得你來主持,要不沒人搞的清楚明白。”

“陛下,講武堂的校長得由你來領著,臣可以當個教導主任。”

李世民對校長一職挺有興趣。

“嗯,朕當校長,你當這個教導主任,嗯,還得加一個,教導主任兼任總教官!”

教導主任兼總教官,李超倒不反對。

下面自然就是各科的科長,然後是各種教官,還有各科的總教官,什麽戰術總教官,騎術總教官,槍術總教官。

當然,教官也可以稱為教頭。

李超,大唐八十萬禁軍總教頭,講武堂教導主任。

“朕回頭就下令,把京中這些吃閑飯的將軍們,全都趕去講武堂當教官去。”

“陛下,臣以為陛下有空也要到講武堂跟學生們多講講課啊,比如就講戰略和戰術如何?教學生們什麽叫大局觀,什麽叫全局和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