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遷都、分封(第2/3頁)

李淵拿布巾擦拭嘴角,“我沒說要去。”

“陛下今天不去?”

李淵把擦過嘴的布巾扔在桌上,語氣不好的道,“我也沒說不去。”

“這……”

“去還是不去,我還沒有決定呢。”

李淵又拿起一個茶葉蛋,繼續剝了起來。

李超今天也身著莊重的冠服,來到太極宮。

“陛下,趙國公在外求見。”

李淵剝茶葉蛋的手停頓了一下,然後他將那個剝了一半的茶葉蛋扔回了碗裏。

“李三。”

“不見!”

李淵恨恨的道,他到現在都還沒忘記,那天李超帶著尉遲恭等人,殺進太極宮,在海池邊將他圍住的場景。他自認為待李超不薄,可這個人卻是個亂臣賊子。

片刻後。

李超大步過來。

李淵臉色越發難看,可最重還只是冷哼了一聲而已。那天,李超能帶著人闖進他的皇宮,今天,這宮殿就更阻擋不住李超的腳步了。

李超進來,向李淵拜禮。

“陛下,太子殿下請陛下駕臨大典,接受太子殿下、朝中眾臣的朝賀!”

李淵沒好氣的瞪著李超,“朝賀?朝賀什麽,朝賀我成了太上皇?還是免了吧!”

李超上前一步,“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陛下理應受各方朝賀!”

李淵扭頭。

“陛下,太子請陛下前往!”李超加重了幾分語氣。

李淵扭回頭來,打量著李超,“朕看錯了你!”

“請陛下移駕!”

“我今天身體不適,不能去參加大典。”李淵也來了脾氣。

面對著李淵的不配合,李超皺眉。

但今天的登基大典,李淵是必須出現的,不但李淵得去,李建成李元吉也得去,李淵的那些小皇子們也一樣要去,李家的宗室,朝廷的大臣,一個不能少。

李淵若不去,那這場大典,就會很難看。

“陛下,既然決定退位,為何卻要在最後一步為難太子殿下呢?”

“是我為難太子嗎?”

“陛下是希望太子殿下親自來迎接陛下嗎?”

李淵停下腳步,站在那裏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裴寂和封倫看了李超一眼,上前去勸說李淵。

李淵回頭,走到李超面前,臉色難看。

“走吧,去東宮!”

東宮,顯德殿。

李淵到來,李世民長松一口氣。

儀式開始,李世民在群臣朝拜下,即位為大唐皇帝。

李建成和李元吉跪拜新天子。

李世民下詔,封李建成為海南侯,封李元吉為海陵侯,尊李淵為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二道詔書,就是正式頒布勛貴們的賞賜封地。不管是新封勛貴還是老牌勛貴們,他們的永業田都換到了邊疆,實封貴族們的封戶也改成了勛田授封邊疆。為了安撫這些老舊勛貴們的不滿,李世民給這些貴族們大多晉升了爵位,將許多虛封改成了實封,實封的也增加了封戶。永業田翻倍,勛田加賞。

最讓人驚訝的還是李世民一次性在大唐的邊疆,劃立了三十六個州,這些州是新設之州,李世民一次把三十六位玄武門功臣,封為這三十六州的世封刺史。

與國休戚,世代襲封,子孫代代永為刺史。

說是世封刺史,其實就相當於變相諸侯國。這些州其實地方都不大,因為都是在邊疆之地劃立的,許多地方還都是些蠻夷們居住著,現在皇帝直接劃了三十六個州,然後把功勞最大的三十六位功臣,賜封世襲刺史。

屏藩中央,鎮懾地方。

作為玄武門首功之臣,李超自然也是這三十六位世封刺史之一。

李超的封州,在豐州。也就是河套的東套中的後套,這是位於後世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

自漢代起,豐州就屬於戰略要地。

隋末大亂,失去豐州,直到此時,都還沒有收回。

李世民直接把豐州這塊地圖上的疆土封給李超,也算是前無古人了。隋時,豐州曾有九原、永豐、豐安三縣,有戶一千九百。

而且從漢到隋,豐州就是古代的四大流放地之一。

豐州比起其它功臣們的封地,算是較大較好的,但畢竟現在還在突厥人手裏呢。不過看看長孫無忌、房玄齡、秦叔寶們的封地,其實也都差不多。

基本上,三十六功臣的封州,都是和李超差不多的,處於如今唐朝實際的控制線外,而又是歷史上屬於中原疆土的地方,比如河套平原、比如遼西,比如安南,比如西域。

李超不由的很佩服李世民,搞出來一個三十六世封刺史,但其實李世民一點真金白銀都沒有掏出來。

能不能真的拿到這些封州,還得等朝廷把那些地方收復了再說呢。

世封刺史,不叫諸侯國,倒也有趣,李超對此之前毫無知情,看長孫無忌他們的驚訝,估計也是不知情的。李世民很可能是在封戶換邊疆荒地一事上得到了靈感,然後來了這麽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