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挖墻腳(第2/3頁)

“那裏危險嗎,番人會經常打不過來嗎?”

“放心吧,有三郎在洮州,有六個軍府五千多府兵呢,番人沒那個膽量。番人其實沒那麽厲害,上次我們跟三郎押著糧草,半路上遇到三千羌騎呢,結果三郎一招計謀,誘他們入城,結果就來了個關門打狗,直接全殲了他們!”

這個時候,崔鶯鶯又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如果大家願意遷去洮州的,張家願意買下他們家的田產,甚至是房屋家具等帶不走的東西,價格公道。而且,我們會負責組織車馬,送大家去洮州。”

按朝廷的規矩,朝廷所授之田,只有永業田可以繼承、售賣。口分田不得出售,也不能傳給子孫,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如果家人去世家貧無錢安葬,可以售口分田辦喪事,其二,就是從狹鄉遷去寬鄉,可以賣口分田。

從灞上遷到洮州,這就是從狹鄉遷去寬鄉,他們能賣掉口分田,到了寬鄉,朝廷還會再授他們一分田。這也是為了鼓勵百姓遷到邊疆移民實邊。

灞上的田,多是塬坡旱地。好的地能值四五貫,一般的值兩三貫一畝。

百姓手裏多是朝廷均田授的地,也主要是口分田。多數人家裏只有二三十畝地。

現在張家願意買下他們的這些地,省的他們找買家出手,也省的被人趁機殺價,這是好事。再說破舊房子、宅基地,家裏的家具甚至是樹木等,這些張家都願意買下。

這讓很多人又去了幾分後顧之憂。

不少人已經開始在張家登記報名了。

還有一些人家,則還在猶豫。不少人的兒子在洮州點了府兵,但家裏還有的兒子已經成家立業了。

“這也好辦,已經成家的兒子就讓他們分家,留在灞上,你們家原來的田地房屋這些都可以留給他。你可以帶著老婆兒女一起去洮州,跟小兒子過。”管事給他們出主意。

崔鶯鶯甚至給大家想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地便宜的賣給張家,張家再原價賣給他們留下的兒子,這樣地轉了一圈,又落到了自家兒子手上。而他們呢,去了洮州,又能分一回地。雖然這是挖朝廷墻角,但大家聽了卻都很高興。

如果不這麽轉一圈,地是不能直接留給兒子的,因為那樣還是朝廷的口分田。但轉賣一圈後,地成了私田了。

反正灞上百姓的私田都少,並不會超過一百畝的上限。

崔鶯鶯不反對村民們把田留給自己的兒子,張家出錢收田,也是互惠互利的事情,百姓賣地拿了筆錢,去洮州過新生活。張家也趁機收下不少地,兩好互利的事情。

最後,不少人還是打算不把雞蛋都裝一個籃子裏。

留一兩個兒子在灞上,這樣灞上還有個根,洮州又開個枝。當然,也有些人在灞上過的一般,幹脆就拼了,全家老少一起報名去洮州,把家裏那一點點地也直接賣給張家了,連宅地、樹木甚至是破房子舊家具全賣了。

能賣多少是多少,只留幾個箱籠,然後帶上衣服被褥走人。

崔鶯鶯馬上安排人負責登記,又安排人負責去丈量土地、評估財產。

又請來衙門裏的人和附近的族老鄉望們,一起作為中介見證。

談妥之後,就是簽約立契。

最後,張家給大家開出莊票。

“這是為大家著想,路上帶著許多錢帛也不方便,你們拿著這莊票就好,等到了洮州,那裏也有張記錢莊,可以直接取錢。”

崔鶯鶯建議大家只拿些零錢,大部份則存到錢莊裏開莊票。

錢莊會專門請護衛押運錢帛去洮州,這樣一來,大家路上就方便也省心。

“青嫂子,你看下,你家一共二十畝地,估價是每畝四貫,共八十貫錢。另外舊窯洞兩間,連帶裏面的炕灶以及舊家具等,估價是二十貫。你家還有桑樹一百三十顆,棗樹、榆樹等,加起來算三十五貫錢,一共是一百三十五貫錢,你看對嗎?”

趙四娘拿著一把算盤,坐在賬本前,對村裏一個寡婦道。他的柯青的妻子,丈夫半年前在河北戰死,她帶著一個孩子,現在小叔子在洮州當了府兵,公公婆婆和大哥嫂子們都要去洮州,她也打算過去。

家中裏外全賣給張家,居然有一百三十五貫。

怪不得都說破家值萬貫,平時日子過的緊巴,但真的全賣了,還賣出不少錢來了。不過大頭還是那二十畝口分田,本來是不能賣的,丈夫死了,因是戰死,她又是寡婦,朝廷才沒收走田。

現在張家給的價格也相當真誠,沒壓價,甚至還多給了些,給了四千一畝地,算下來就有八十貫了。

青嫂子滿臉的感激,張家這麽的人家,並不欺負她們孤兒寡母,還這麽照顧。

“謝謝四娘,謝謝十三娘,謝謝張家,好人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