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雨衣(第2/2頁)

“蓑衣帶不了,太不方便了。”老爹回道。

在外打仗,又不是去旅行,不管春夏秋冬,什麽樣的天氣都會遇到。就算冬天雨雪,有時能避則避,不能避也只能淋著。

就好比道路泥濘,也得淌。

張超看著那笨重的蓑衣皺著眉頭,若是有件輕便的雨衣就好了,這樣既不增加負重,而且還能擋雨。

唐朝普通百姓除了蓑衣也沒有別的雨衣能穿。

唐朝沒有橡膠,但也還是可以做雨衣的,記得宋代就有人發明了用桐油和布作成的雨衣。

唐時有錢人穿裘衣,沒錢人穿蓑衣,都能避雨雪,但都笨重,另外還有一種油衣。

宋代時普及開來的桐油布雨衣,隋朝時已經有了。史書記載,隋煬帝去打獵時,就有人進獻雨衣,這種雨衣是用桐油浸黃絹後制成,色如琥珀,因此稱為琥珀衫。

但這玩意很貴,普通人是穿不起的,還不耐用。

到宋代時,民間開始用黃油與麻布制作便宜的雨衣。

不對貴對張超來說不是問題,只要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老爹,我給你做幾件琥珀衫帶著。”

做琥珀衫首先得有桐油,在此時,桐油非常少見,但只要天下有的,長安城東西兩市肯定就是有的。

張超當即騎馬去長安,親自把東西兩遍跑了個遍,果然還是買到了桐油。

價格很貴,但張超價都沒講,直接給那店裏的桐油來了個包圓,店裏幾百斤桐油全被他買走了。

有了桐油有了黃絹,要做雨衣還要技術。好在這倒不是什麽高級技術,張超尋到了一個匠人,高薪把他挖了過來,讓他負責制作雨衣。

絹和棕油做成的雨衣,比用棕絲、蓑草等做成的蓑衣更加輕便,但成本較高。同時比氈衣、裘衣也同樣更輕便。

張超給老爹既準備了裘衣又準備了氈帽,還準備雨衣,這樣可以裏面穿裘衣,既能禦寒也能防雨摭雨,外面再罩一成油衫,那就雙重保險了。

“這雨衣做成上下兩件,上面衣,下面褲子。”

雨衣的功能當然是為了摭雨,長衫狀雖可以摭雨,但行動上還是不太方便的,因此張超讓負責把加工好的黃絹裁煎為雨衣時,改成後世的雨衣式樣,上面一件下面一件,兩件套。

“上衣對襟式,領上還要再加一個帽兜,袖子別弄太窄小點,要太寬松。褲腿也可以稍大些,這樣就不會妨礙裏面穿上鎧甲和裘衣等,不會影響活動。”

七娘的女紅很好,這年頭的婦人基本上都打小學習裁剪縫紉,能熟練的自制衣裳。

張超提出雨衣的式樣,七娘馬上就能領悟。

油衣做好了,掛在竹竿上晾幹。

油衣匠人還特別跟張超強調,油衣得注意保養。平時不下雨盡量不穿,更不宜日頭底下暴曬,而下雨時穿了後,也不能濕的就包起來漚,得晾幹了再收起。

油衣晾幹後,老爹試穿,非常合身。

“很輕便,穿在身上跟沒有穿一樣。”

畢竟是輕薄的絹塗上桐油制成,輕薄是自然,特別是跟那比鎧甲還笨大的蓑衣相比,這個真的很不錯。

“多做幾件帶著,反正也不占地方。”

“給你柯叔他們也做幾件。”老爹不忘記交待。

“沒問題,反正買了很多桐油。”

油衣是個好東西,不過成本高了些,早在北朝就已經有了的東西,可到現在都沒普及開來。

關鍵還是這個桐油貴了。

張超想著自己回頭是不是要在剛買下來的溝坡地也種些桐樹,油桐樹是長的非常快的,出油率也還可以。

桐油不能吃,但卻很有實用性,不說能做油布雨衣,而且家具上塗了桐油之後,可以代替油漆,起到防腐等作用。

還能做油紙,制油紙傘。

桐油還能做油墨,油腳也能做香皂,實用性多的很。

生桐油還能入藥,可以治不少病。

當然,最重要的是,油桐樹關中地區是有的,也適合栽種的。

老爹讓張超給柯五他們也做幾件油衣,張超幹脆大手一揮,要做就多做一點。

把所有的桐油都拿來浸絹和布,一半做油絹一半做油布,然後再讓七娘帶著村裏的婦人全部加工裁減制成油衣。

張超選了幾個體型不一的村民,作為模特,給油衣做了五個成衣碼子。

做這麽多油衣,張超打算一半送人,一半拿去賣。張家溝的府兵,還有秦瓊等人府上,都各送上一批。

剩下一些則送到店裏去賣。

張超想看看,這東西市場反應如何,要是反應還行,那他明年就要多栽些油桐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