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張總管(第2/2頁)

“三郎,剛才好些村裏人都說要請我們幫他們盤炕改灶呢,你看咱們什麽時候開始?”

盤炕改灶並不是什麽大工程,一個十人的小組,一天就能盤好一個炕改好一個灶。村裏有差不多五十戶人家,如果五個工程組同時開工,一天就能建好五家,十天就能改造好全村的灶炕。

“等下我跟大家談一下,做個安排,談好了,明天就可以開始了。”張超道。

“那咱們盤個炕改個灶收多少錢?”

收多少錢?這倒也是個問題。收多了,村民們不一定承受的起,或者說是願意承受。收少了,可能不夠張超支付工程隊的人工錢。

一個工程組,得有一個匠頭。就算其它的九個都是普通小工算,一天二升糜子加三餐得要的。如果三餐折錢,起碼得一升糜子。那就是一人一天三升糜子。匠頭起碼得是普通小工的三倍,那就是九升。

總計一個工程組十人的工錢餐錢就是三鬥六升,一升糜子三十文,合錢一天一千零八十文。

張超自己總得賺點啊。

想了想,張超道,“你看我們盤炕加改灶包括修大煙囪一起,咱們合收五鬥糜子怎麽樣。不需要主角提供飯食,但盤炕壘灶建煙囪的所有材料得他們自己出。”

五鬥糜子,差不多能相當於半畝地的產出了。但一般家庭還是能夠承受的起的,尤其是現在村民都還找到了一個給張家幹活掙錢的活。一戶有三口給張家幹活,一天就能賺起碼六升糜子,還省了三人的口糧。一家人給張超家幹一月,起碼能進帳一石鬥糜子。

盤炕改灶花五鬥糜子,一家人在張家幹十天又賺回來了。

而張超收五鬥,等於一個工程隊他一天能賺到一鬥四升,五個工程隊就是七鬥,折錢也有兩千一百文了。這玩意不要什麽本錢啊,只需要提供點技術指導就行了,甚至他還可以把這活交給柯山柯五兩弟子,讓他們做技術監督,自己甚至都不需要參與,每天有活就能凈掙兩千,這利潤真不小。

想想,確實利潤還有點高啊,接受四近的利潤了。

為了能夠接下更多的生意,把所有有意向的客戶都轉為真正的客戶。張超交待柯山和柯五兩個。只要請張家班盤炕改灶的,那麽張家班都接受用各種糧食抵賬,現金付款也行。而且還可以月底結。

張超甚至告訴他們可以按揭付款。

“按揭付款?怎麽按揭?”

“按揭呢,就是分期付款。比如一年期,或者兩年期三年期。一年期按揭,就是可以一年後付款,但要加收些利息。二年期三年期,則利息要高一些。”

柯山和柯五兩大漢目瞪口呆,沒想到居然還能這樣。

鄉下百姓有時也確實會拉饑荒欠賬,可鄉裏鄉親的還要收利息,而且時間越久利息越高,這不太好吧。

“熟歸熟,生意歸生意,一碼是一碼啊。其實就是去借錢,不也是有利息的。咱們的按揭也等於是借錢了。我們可以把利息定的稍低一些就是,比如說一年期年利百分之五,兩年年利百分之八,三年年利百分之十二?你們看如何?”

年利百分之五,盤炕改灶一千零八十文,年利百分之五,利息也才五十四文錢。兩年年利百分之八,總共才一百七十二文。三年的話,月利能達到一分,年利百分之十二,三年的話就是三百八十九文,平均一年得將近一百三十文。

但細算下來,這根本不算高裏貸,也不是什麽復式利滾利。與這時代跟那些放貸商人的利錢相比,就太不算什麽了。

要知道,現在這年頭,連大唐朝廷都是直接放貸收息來作為各地官府的常用辦公費用的。這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公廨錢。

從北朝起,公廨錢就一直沿襲至今。官府把一筆常用公款作為專款,投入到市取取利。唐立國之初,武德元年就開始設置公廨本錢,由各州的令史經管,特別設立捉錢令史,就是從市場中選那些身家比較豐厚的商人來擔任這個捉錢令史。

每人給他們五萬以下的本錢讓他們去放貸,而每月的利息官府要固定收取四千文,年息達到本金的近百分之百的月料錢。

而張超的一年按揭年利息才百分之五,相差二十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