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731部隊的補給城市哈爾濱(第4/8頁)

管理人員對我們說:“那是戰後進來的中國人推斷這裏是水牢而寫的。”我覺得這裏似乎不是“白樺寮”,而像是特務機關的舊址似的。但是,表面白色的三層半樓房,戰前的確被日軍接收過。歌唱家加藤登紀子的父親從前曾在這裏工作過。不久前,她也到這裏進行過采訪。

管理人員說道:“‘紅磚結構的建築’是在右側的後面。但是,六個月以前巳經拆除了,現在正在修建新的公寓。

“據說,地下監獄和哈爾濱警察局(現烈士紀念館)之間,由一條可以通汽車的隧道相連,警察用汽車把犯人送到這裏來。”

聽說,那條隧道尚沒有填埋,但是,卻沒有能夠證實它的資料。當時的公安局長是現在哈爾濱市市長,他了解詳情。但不湊巧,市長出差去了,沒能見到他。

但是,警察局和白樺寮之間由汽車隧道相連,缺少必然的理由。那畢竟是傳說。

回國以後,我把照片給經常出入白樺寮的原部隊人員看,他們說:“不是白樺寮。”而說日本領事館舊址的花園旅館和白樺寮的外貌十分相似。根據當地多數人士的證詞表明,1936年以前,原日本領事館曾設在這個地方。在那以後遷移到了火車站前的紅軍街(原車站街)。(作者注:I936年以後,日本領事館已遷至現在哈爾濱鐵路局公安處。地下室作為鐵路方面罪犯拘留所而加以利用。不能參觀。)遷移以後的設施,由731部隊接管改做白樺寮。如果是這樣的話,作為“馬魯太”的轉運站則肯定更加方便了。

關於“白樺寮”,當地的記載的和原部隊人員的記憶有些出入,現將這些情況整理如下:

當地記載:“白樺寮”和特務機關是分開的。舊址是吉林街I5號,外觀是三層半的樓房,裏面有座三層的建築,它的地下室裏有監獄和“水牢”(?)的遺跡。

原部隊人員:

A:“白樺寮”在吉林街22號,是一幢紅磚結構]字型的二層建築,右側同特務機關相毗鄰。

B:A說中的“白樺寮”是吉林街分室,大門入口是旋轉門,隔條大街是技師宿舍和一個叫“浜田”的花柳病專科醫院。中方稱作“白樺寮”的建築是特務機關,原日本領事館舊址的花園旅館是“白樺寮”,同花園小學之間的後院,戰爭結束時,曾作為日本難民收容所,這和記載是相符的。

我在現場辨別的印象,現今“地質勘測隊”的建築是原特務機關的設施。

在如此狹小的地段內集中了特務機關、731部隊分室、原日本領事館和“白樺寮”,也許當地記錄把這四個設施的性質混在一起了吧!37年的歲月,已使當地的記錄和原部隊人員的記憶日益淡薄。

美味的中國飯菜

訪問哈爾濱的最後一天,我們決定去看看那些沒有去過的與731部隊有關的地方。

上午來到了細菌炸彈制造廠舊址,現在是“龍江橡膠廠”。

戰爭剛結束,工廠院內發現了成群的老鼠,鼠疫病流行。日軍占領時,出入工廠進行嚴格管理。

它曾經是細菌工廠,不能單憑說發現成群的老鼠來認定。知道當時詳情的人,都巳不在了。總之,這裏確實很像日軍的某種設施。

中國方面的記載之所以不詳細,是由於日軍占領時,那裏是禁止中國人進入的。戰爭結束時,日本方面又將人證和有關資料全部銷毀。經過37年的歲月,加害者、受害者雙方對“戰爭”的印象已經淡薄。

工廠內綠化得很好,深紅色的萬年紅正在盛開,與其說是工廠,莫如說像個花園。快到中午,工人們拿著鋁飯盒,他們走的方向像是食堂和小賣部,似乎他們在那裏買吃的東西。我們不由得朝那個方向走去。

走進寫有“安全門”的白色油漆大門,裏面是個到處都有遮陽傘的院子,綠葉襯托著一簇簇盛開的鮮花。院子的中央是職工食堂,朝裏望去,那裏和院內截然不同——在破舊的地板上,擺著幾張木桌,職工們正在吃飯。在供應食物的窗口前,人們排起長隊,室內充滿飯菜的香味。食堂雖然簡陋,但食物的種類卻非常豐富,看起來似乎香甜可口。有人說,要了解一個國家,先要品嘗其食物。如果說旅館裏的飯菜是為外國人準備的,是經過專門加工的,那麽,這裏就是本來面目的飯菜了。

雖然還沒到吃飯的時間,可在香噴噴的氣味和好奇的驅使下,我們巳感到饑腸轆轆了。我們向陪同參觀的劉俊明廠長提出,很想在這裏吃頓午飯。廠長顯出吃驚的神色,但還是領我們來到了廚房的裏間。

面對突然出現的包括外國人在內的我們這一夥人,廚房裏的人們都很驚訝。聽我們特意想品嘗一下這裏的飯菜,他們便起勁地一個菜接一個菜地端了上來,真是豐盛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