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王者敗北(第2/4頁)

元使者一行被護送到鐮倉。此時,時宗正在加強北九州的海防,打算攻打高麗。元的使者來得不是時候。

“沒必要跟他們啰唆。要是他們來道歉也就罷了,竟然不知羞恥來要朝貢。拉出去,斬了!”時宗下令。

“如果斬掉元使,將沒有交涉的余地,不如與上次一樣,不給他們答復,讓他們回去好了,”在場的重臣忙勸阻。

“殺不殺元的使節,理不理他們,該來的還是會來。”

時宗不顧重臣反對,斬掉來使,表明了自己的決心。

忽必烈大概已經預料到使者的命運。他在派出使節的同時,已經命高麗造戰艦和兵器,準備發起第二次遠征。

第一次遠征日本,高麗已經疲憊不堪。高麗國王派金方慶為使者前往元都,訴說了朝廷的窘況,請求不要發起第二次遠征。

此時呈給忽必烈的奏文中,是這樣陳述高麗慘狀的:“……軍國之需,斂於貧民,至於罄其鬥升,已有采木實草葉為食者。民之凋敝莫甚於此……若復舉事於日本,則其戰艦兵糧實非小邦所能支也……”

在第一次遠征日本的時候堅持主張攻到太宰府、斬草除根的金方慶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但是,忽必烈完全沒有理會高麗的哀訴。

一二七六年,蒙古攻陷南宋的都城臨安。一二七九年二月,南宋的殘余勢力在廣州灣頭的崖山抱著小皇子沉海自盡,南宋完全滅亡。忽必烈最終完全統一了中國,將目標對準了日本。

南宋滅亡之後的蒙古對日本的遠征,和第一次遠征完全不同。現在的蒙古大帝國,已經延伸到大陸的東西南北,日本成為隔海相望的唯一目標。

在宋滅亡之前,蒙古的最初目標是想與日本結成盟友,防止其與南宋聯手。但是,現在蒙古已經將戰爭目標鎖定日本。更何況,日本軍曾經讓第一次遠征的蒙古軍吃盡了苦頭,是不可饒恕的敵人。

“朕在位期間,一定要完成祖父所說直到天涯海角的遺願,現在我們終於要實現了。還剩下最後一個國家,不將其征服,就無法完成祖汗的遺願。”忽必烈宣布。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遠征日本是蒙古大帝國以及忽必烈的最後一件大事。

忽必烈吸收了南宋的海軍,增加了不擅長海戰的蒙古軍的自信。

中日兩國的交流源遠流長,亡宋積累了很多關於日本的信息。忽必烈讓宋國的降將擔任征服日本的隨軍謀士。

一二八〇年,忽必烈開始了遠征日本的準備。高麗重新建造了九百艘戰艦,亡宋境內四省也建造了六百艘戰艦。

這一年的八月末,忽必烈召集忻都、洪茶丘、南宋降將範文虎和高麗王等人,討論對日作戰。

在第一次遠征日本六年之後,最終決定再次征伐。

此次遠征除了要完成成吉思汗的遺訓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

元征服了南宋之後,對如何處理南宋的四十萬降軍感到非常棘手。國內沒有了戰爭,將士們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坐視不理的話,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

忽必烈希望通過這次遠征,消耗掉他們。他還想把他們轉移到日本。忽必烈對以亡宋軍為主力的江南軍下令:“準備大量的農具、家畜、谷物、鍋、釜、家具等各種生活用品。”

一二八一年一月,忽必烈下達了遠征令。

按照上年八月確定的戰略,阿剌罕擔任總將,軍隊分為東路軍和江南軍,前者是忻都、洪茶丘和金方慶率領的蒙、漢和高麗的聯軍四萬共九百艘戰艦,後者是範文虎、夏貴麾下的亡宋降兵十萬共三千五百艘戰艦。在兵力上幾乎是第一次遠征的五倍。

二月二十日,忽必烈在出征之際,下發了詔書。

“始因彼國使來,故朝廷亦遣使往,彼遂留我使不還,故使卿輩為此行。朕聞漢人言,取人家國,欲得百姓土地,若盡殺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實憂之,恐卿輩不和耳。假若彼國人至,與卿輩有所議,當同心協謀,如出一口答之。”

從忽必烈的話來看,他還想對日本取得長期的支配權。

奉忽必烈之命,東路軍首先於五月二日從高麗的合浦出發。他們本與江南軍預定於六月十五日在一岐會合,但是立功心切的折都和洪茶丘擅作主張,提前出發。

江南軍在出發前,總將阿剌罕病倒,阿塔海代任,從慶元離港的日期被迫推遲。

日本早已得到元人將要來襲的消息,加固了九州沿岸到山陰一帶的防備。

自第一次元人來襲以來,時宗便派出了圓覺寺的開山祖師無學祖元等許多僧人前往中國,搜集了大量關於元的信息。

而且日本軍研究了蒙古軍的戰法,改進了自己的作戰方法。

“戰爭不是以兵力多少定勝負。海陸作戰時,陸軍占據優勢。第一次與賊寇作戰我們已知道,賊寇不擅長海上作戰。而且,這次來襲的軍隊當中,有很多是剛剛降服不久的宋軍。宋與我國親近,對元抱有怨恨。如果戰勢對我方有利,很多宋軍便可能投降我方。不能讓寇賊著陸。依靠堡壘,將其殲滅於海上。再將敵軍誘入山地,圍殲之。大船行動不便,乘輕舟射擊火箭,然後見機殺過去。賊寇長途勞頓,又是一些烏合之眾,不足懼。這次戰爭,關系到自神武天皇以來的日本國命運。希望各位能拼死保衛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