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劉邦西進 十二、開封不盡有陳留(第2/2頁)

辭別豫東,回到故鄉成都,我去金沙,我去少城,我去尋訪我少年時代的蹤影。往日的田園風光,菜花黃,豌豆綠,撈魚的金沙小河旁,如今都是小區餐飲樓房。少城裏,祠堂街,將軍衙門上,如今都是大道銀行商場。黯然神傷之余,在舊址故地處,尋到新立的街牌和石碑。街名依舊,東門街。石碑由市政府所立,指明這一帶地方是明清以來的少城舊址,諸多遺物故跡雲雲。睹物思人,我好生感慨,由於歲月變遷,三十年前故跡,已經需要立石以標示,千百年前的遺址,被泥沙埋沒,又何必過多地傷感?創建,破壞,再創建,再破壞,再創建……這種創建和破壞的交替循環,也許就是人類文明的命運。然而,國破山河在,山崩河移,歷史猶存。只要歷史的記憶不曾消失,被破壞的文明定將得到重建;只要歷史的記憶還在,文化和傳統就可以復興。只要走到這片土地,只要一塊小小的石碑,只要一段短短的文字,歷史就可以復活在你的心中。

歷史是文明的核心。開封、陳留以東的黃河下遊文明,是一種不斷地被沖刷淹沒、又不斷地被重建整修的文明,就在這種失而復得的過程中,似乎隱藏著一種歷史的頑強和堅韌。

當我繼續整理歷史,由開封、陳留南下西去以前,聊以這段文字寄語開封的友人,或許可以輕減他心頭的沉重,他那黯然神傷的眉頭,或許能夠稍許舒展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