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帝國的民間暗流 五、博浪沙的一擊

前 言

《博浪沙考察記》,我多次閱讀,連接《史記》上張良與倉海力士刺殺始皇帝的只言片語,仿佛身臨其境,觸景生情之歷史體驗,油然而生。

秦始皇是不安分而好動的人。統一天下以後,在種種興功作事之外,他開始大規模巡遊天下,十二年間,五次出行,最後死在巡遊的途中。秦始皇巡遊天下,迷霧重重,牽扯到種種政治和個人的原因,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事情,筆者打算留待將來再來細說。

秦始皇第一次巡遊,是在西元前二二〇年,也就是統一天下後的第二年。他這次巡遊,走的是西北方向,目的是尋根祭祖,追尋秦人先祖發達的足跡,向列祖列宗報告統一天下的大業已經完成。他由鹹陽出發,順著渭河一直向西抵達雍城(今陜西寶雞)。雍城是秦國遷都鹹陽以前的舊都,有孝公以前的多位秦公的墓葬和祖廟。秦始皇在雍城告祖祭祀以後,繼續沿渭水西去,來到隴西郡西垂(今甘肅禮縣),第一代秦公襄公和第二代秦公文公的墓葬祖廟,都在這裏。西垂祭祀完畢,秦始皇再折回前往犬丘(今甘肅天水地區)。秦人的先祖,曾經在這裏放牧養馬,繁衍滋生。以喜慶告慰牧馬的先靈以後,秦始皇又翻山越嶺,進入汧水河谷地區,由汧水上遊的回中(今陜西隴縣西北)越過隴山,進入北地郡,抵達涇水源頭的雞頭山(今甘肅省平涼市西)。這一帶地方,是秦人被周王召喚、定居稱秦的發祥之地,當然也是秦始皇尋根祭祖的必經之地。從地理上看,雞頭山是涇水的源頭,秦始皇了結尋根祭祖的心願後,由雞頭山返回,沿涇水河谷東南去,再南下回到鹹陽。

古代中國,泰山是天下的聖山,登泰山封禪,是人世間偉業完成、告祭於天的大禮。秦始皇將統一天下的偉業,告祭了西方的列祖列宗後,登泰山封禪就成了他第二次出行的目的。西行巡遊的第二年,始皇帝一行由鹹陽出發,出函谷關,經過洛陽、滎陽、大梁、定陶,抵達薛郡鄒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南),刻石頌功,著手封禪的準備。準備就緒,秦始皇冒雨登泰山(今山東泰安北),行了封禪告天的大祭。由泰山下來,秦始皇興致勃勃,走臨淄,抵達膠東半島的黃縣(今山東黃縣東),沿海經過腄縣(今山東煙台西),登之罘山(今山東煙台北)刻石記功,東臨成山角(今山東榮城)祭祀海神,繼續沿海西南行,抵達瑯邪(今山東膠南南)。秦始皇在瑯邪樂而忘歸,遷徙三萬戶人家移居瑯邪,修築離宮高台,停留長達三個月之久。

黃海的波濤,瑯邪台的奇幻,給秦始皇帶來了難以忘懷的歡愉。遙遠而不可及的海上仙山,仙山上居住有不死的仙人,仙人們采食著不老的仙草,過著天長地久的生活,無憂無慮,無病無苦,何等迷人的極樂世界,誰人能不心醉?回到鹹陽不到一年,始皇帝再次踏上了東去的行程,開始第三次巡遊,時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二一八)。第三次巡遊東去時,始皇帝走了與第二次完全相同的線路,出函谷關,過洛陽、滎陽,奔大梁而去。想來,也許是希望重溫第二次巡遊時歡愉的舊夢,攜故人走故道溫故情,再見幻影。然而,冷酷的現實破壞了秦始皇的心情和夢想,浩浩蕩蕩的車馬行列經過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中牟)時,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擊。

陽武縣在三川郡的東部,博浪沙在陽武縣南,正當由洛陽到大梁的東西大道上,戰國時是韓國和魏國之間的地方。張良是韓國人,富於智慧,長於推算,對於韓魏間的交通要道,山川地形,了如指掌。他求得力士以後,密切注視著秦始皇的動向,當他得到秦始皇第三次出行的消息及其經過路線後,判斷秦始皇必定再次經過博浪沙,於是與倉海力士潛伏於此,等候秦始皇車馬行列的到來。

秦始皇一生,遭遇四次行刺。一次在秦王政二十年(前二二七),即有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刺秦王,由瀕臨滅亡的燕國的太子姬丹主謀,以國使的名義送荊軻到秦王宮廷行刺,可以說是弱國對強國的國家恐怖行動。荊軻刺秦王之詳情細節,由於有當事者禦醫夏無且的口述傳承,《史記·刺客列傳》敘述得驚心動魄,不僅成為歷史敘事的經典,更成為永恒的藝術題材。秦始皇第二次遇刺,是荊軻刺秦王的續篇延續。這次事件發生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天下統一以後,刺客是荊軻的摯友高漸離。高漸離是擊築的名手,與荊軻是燕國薊都時代的知音。荊軻刺秦王,高漸離送荊軻於易水上,那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名曲,慷慨悲歌者是荊軻,撫築伴奏者就是高漸離。荊軻死後,高漸離為完成荊軻的未竟之業,以築藝入秦宮,失去雙目得以接近秦始皇。他以重鉛灌入築中投擲行刺,失敗被殺,以美麗的死回應了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