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劉邦的戰國時代 八、信陵君竊符救趙(第2/2頁)

話說信陵君告別侯生,已經走了幾裏地,始終悶悶不樂,若有所失,自言自語道:“我禮遇厚待侯生,可謂完備無虞,天下貴賤,家喻戶曉,如今我赴死在即,而侯生沒有一言半語相送,難道是我有所過失不成?”越想越覺得不安,於是命令掉轉車頭,再到侯生家中。侯生笑臉相迎,引信陵君入座說道:“小臣知道公子一定會回來的。”信陵君驚奇不解,侯生繼續說道:“公子喜士好客,名聞天下,如今趙國有難,牽動魏國,公子不自量,無端引領您的賓客抵抗數十萬秦軍。如此行事,宛若以鮮肉投擲餓虎,會有什麽功用,如何對得起賓客?公子厚遇小臣,專程前來辭行,小臣失禮不送,知道公子一定會心裏不平而回來。”信陵君知道侯生對於時局已經有所考慮,再次施禮請教。

侯生示意信陵君讓左右退出,低聲湊近說道:“小臣聽說,魏國的兵符存放在魏王的臥室裏面,如姬是魏王的寵妾,受到寵愛,經常出入臥室,竊取兵符最為便利。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仇人殺害,如姬請求魏王,舉國追究兇手三年,毫無結果。如姬無可奈何,涕泣請求公子,公子使手下賓客殺死仇人,將斬下的頭顱獻送如姬。如姬感恩圖報,為公子不惜一死,只是沒有機會而已。公子有所請求,如姬定會應諾。為天下大事計,請公子求如姬竊得兵符,公子持兵符矯王命奪晉鄙軍,北向救趙,西向退秦,如此可以成就春秋五霸的功業。”

戰國時代,軍權掌握在國君手中。國君調兵遣將,用兵符作為憑證。兵符用銅制作,多鑄成虎形,居中一分為二,左半符授與領兵出征的大將,右半符留在國君的宮中。國王調遣軍隊時,書擬王命,同右半符一道交付使者,使者至軍中宣讀王命,將所持右符與將軍所持的左符合符,驗證生效。侯生是通達社會上下的賢達,對於魏國的政情軍情,以至王室隱私了如指掌,竊符救趙的辦法,他自有精心的策劃。信陵君接受了侯生的建議,請求如姬盜得魏王的兵符。

信陵君持兵符,引賓客再次到夷門與侯生辭行。侯生告誡信陵君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便於國家的成例。公子至軍合符,如果晉鄙不受命,再次遣使請求魏王復核,事情就危險了。小臣的友人,屠戶朱亥是位力士,公子可請他一同前往。晉鄙聽命,大好事;不聽命,由朱亥擊殺他。”信陵君當即潸然淚下。侯生問道:“公子為何哭泣,難道是怕死不成?”信陵君答道:“晉鄙是魏國元勛宿將,功高老成,怕是不會聽從,不得不擊殺了。我是為此痛心,豈有怕死的事情。”

信陵君請朱亥同行,朱亥笑著說:“小臣本是市井操刀屠夫之流,而公子居然數次親來問候,我之所以沒有報謝的表示,是認為小禮節沒有什麽用處。如今公子有急難,這正是小臣效命的時候。”於是,信陵君、朱亥一行晝夜兼程,抵達鄴城晉鄙軍中,以兵符傳令取代晉鄙。晉鄙合符以後,懷疑不信。他舉手持符,直視信陵君說:“如今我受王命,統領十萬之眾停駐於國境之上,魏軍精銳悉數在此。換將進兵,如此軍國大事,公子攜虎符單車而來,沒有魏王的命書節仗,如何說得過去?”完全如侯生所預料,晉鄙拒絕移交兵權,準備再次請示魏王。早有準備的朱亥,將四十斤重的鐵椎藏在衣袖當中,隨著信陵君一聲令下,當即出椎擊殺晉鄙。信陵君奪得兵權,整軍宣布王命和晉鄙罪狀,下令軍中:“父子俱在軍中的,父親歸家;兄弟俱在軍中的,兄長歸家;獨子一人的,歸家奉養父母。”由此選得精兵八萬人,誓師進軍擊秦救趙。

當時,楚國的軍隊在將軍景陽的統領下已經出動,楚國和趙國國土並不相連,中間隔著魏國,不得不觀望等待魏軍的動向。信陵君遣使通告楚軍,接著統領魏軍急速渡過漳水,越過趙長城,與楚軍合作,一舉擊破圍困邯鄲的秦軍。秦將鄭安平被魏楚趙聯軍反包圍,領部下二萬人投降。進攻趙國的另一名秦軍將領王齕西向潰退,信陵君指揮魏楚趙聯軍步步緊追,在河東汾城再次大敗秦軍,為魏國收復了河東的部分失地。在魏楚趙聯軍對秦的乘勝追擊中,韓國也加入合縱的聯軍陣營,趁機收復被秦所蠶食的領土。

信陵君竊符救趙,名震天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感激,兩人親自往邊界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本與信陵君同列為戰國四公子,此時此刻,歸心低首,身背箭袋為信陵君開路導行。信陵君不便再回魏國,於是將魏軍遣還,自己留居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