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郭子儀和李光弼(第2/4頁)

河北全線告急,玄宗頓時心急如焚。

危難之際,玄宗自然把目光轉向了長安的北面——朔方與河東。

除了河北、河南的第一戰場外,那裏是官軍與叛軍交鋒的第二戰場。此刻,有一個英勇矯健的身影正活躍在這個戰場上。

他就是時任朔方節度使的郭子儀。

玄宗知道,眼下除了駐守潼關的病懨懨的哥舒翰,能夠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的人,就只有這個郭子儀了。

郭子儀,華州(今陜西華縣)人,生於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官宦人家出身,其父郭敬之曾歷任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史稱郭子儀“長六尺余,體貌秀傑”(《舊唐書·郭子儀傳》),也就是長得高大威猛、相貌堂堂,幾乎天生就是一塊軍人的料。所以,年輕時代的郭子儀就進京參加了武舉考試,結果力拔頭籌,以“高等”的成績登第,旋即被授予左衛長史之職,從此進入帝國軍界。

郭子儀入仕後,曾在邊疆諸鎮輾轉擔任邊關將領,經過長期歷練,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軍事經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郭子儀被擢升為左衛大將軍,出任橫塞軍使。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橫塞軍改名天德軍,郭子儀仍舊擔任軍使,同時兼任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從郭子儀的履歷不難看出,他其實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

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已經五十八歲、年近花甲了,論年齡和資歷,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老將,可他的職務卻只是區區的朔方節度右兵馬使。也就是說,當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早已名震朝野、一個個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時候,郭子儀在帝國軍界仍然是一個排不上號的人物。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郭子儀有沒有資格在史書中被單獨列傳恐怕都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要作為一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一代名將而永垂史冊了。

安史之亂改寫了很多人的命運,比如高仙芝、封常清,還比如稍後的哥舒翰、楊國忠、楊貴妃,以及玄宗李隆基等等……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被改得一塌糊塗、慘不忍睹;而由原本的默默無聞、普普通通被最終改得名揚天下、光芒萬丈的人物,恐怕就非郭子儀莫屬了。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有成為英雄的潛質,否則時代的洶湧大潮一撲過來,非但不能造就你,反而有可能一口吞噬你。

其實,每當巨變的時代大潮來臨,被吞噬的蒼生千千萬萬,而被造就的英雄往往只有一個兩個。能成為英雄的人,首先要看上蒼是否點選了你,其次要看你是否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閩南語歌曲中有一句經典歌詞,叫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其實在我看來,“天定”和“打拼”應該五五開,無論哪一方面弱一些,都有可能導致一個英雄的夭折。

而在郭子儀身上,運氣和能力似乎被分配得極為均衡、恰到好處,所以他才能在危急存亡之秋脫穎而出,成長為一個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並且還能在日後不被當權者兔死狗烹,把令人艷羨的權力、地位、名望、富貴保持了整整一生,甚至還能澤被後人,惠及子孫。

放眼古今,這樣的成功實屬絕無僅有。

因此,後世有人把郭子儀稱為“福祿壽考,千古一人”,實非過譽之詞。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就在安史之亂拉開帷幕的時候,郭子儀的輝煌人生也隨之同步開場了。由於當時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弟,玄宗自然是極不放心,所以第一時間就把安思順召回了朝廷,轉任戶部尚書,同時擢升右兵馬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兼衛尉卿、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太守,命他率部進入河東戰場。

這一年,郭子儀已經五十九歲。

安祿山親率大軍南下的同時,命他的黨羽、大同軍使高秀巖自駐地(今山西朔州市東)出兵,攻擊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以此開辟第二戰場,一方面牽制朔方與河東的唐軍,一方面自北而南威脅關中。可是,高秀巖剛一出兵就遭到了郭子儀的迎頭痛擊,不得不縮回老巢,另派部將薛忠義進攻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郭子儀聞報,立刻命左兵馬使李光弼、部將仆固懷恩等人率部截擊,大破薛忠義軍,斬殺叛軍騎兵七千人。隨後,朔方軍又乘勝進圍雲中(今山西大同市)、克復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並打通了一度被叛軍控制的戰略要地東陘關(今山西代縣東)。

朔方軍在河東連戰連捷,重挫叛軍兵鋒,使郭子儀一躍而為朝野上下最為矚目的將帥。玄宗立刻論功行賞,加封郭子儀為禦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