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材商人的華麗轉身(第2/3頁)

對於呂不韋而言,秦國公子嬴異人就是難值難遇的奇貨;而對於武士彟來講,太原留守李淵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奇貨。

早在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淵出任太原道安撫大使,奉命征討當地變民,就曾在行軍途中路過武士彟的家,受到了這個低級軍官的熱情款待。當時武士彟一見到李淵,就認定他“雄傑簡易,聰明神武,此可從事矣”(《全唐書》卷二四九《攀龍台碑》),當即決定把籌碼押在李淵身上,以期在日後獲取巨大的政治回報。而當時的李淵早已有了起兵舉義的打算,一直在暗中積蓄勢力、結納四方豪傑,當然也樂意結交像武士彟這種精明強幹而且家底殷實的人物。

初次見面,雙方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可以說是一拍即合、相見恨晚。所以到了第二年李淵正式坐鎮太原後,他就立即把富有經營才幹的武士彟提拔為行軍司鎧,亦即主管後勤裝備的軍械部長,也算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長。武士彟意識到自己終於找到了一棵足以庇蔭的大樹,於是更加不遺余力地逢迎攀附。李淵也很給面子,時常光臨武宅做客,與武士彟“樂飲經宿,恩情逾重”。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天下分崩離析,人人都知道——改朝換代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當時,武士彟的幾個兄長一致看好瓦崗寨的義軍領袖李密,認為只有他才是四方群雄中最有實力問鼎天下的人,於是紛紛勸說武士彟投奔李密。可武士彟卻冷冷一笑,說:“李密雖有才氣,未能經遠,欲圖功業,終恐無成。”(《全唐書》卷二四九《攀龍台碑》)

在他的心目中,普天之下,唯有雄才大略卻又引而不發的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才是未來的真命天子!

可問題在於,四方的逐鹿群雄已經風風火火地幹了好幾年了,隋朝的大蛋糕眼看就要被他們蠶食殆盡、瓜分一空,可這個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唐國公李淵卻還在默默蟄伏,他究竟在等什麽呢?

武士彟坐不住了。

他決定采取行動,在背後推唐公一把。

他先是試探性地送給李淵幾本兵書,可李淵卻裝聾作啞,不為所動。武士彟又換了個法子,一連數日繪聲繪色地向李淵描述自己的奇異夢境,說某一夜,夢見空中傳來一個神秘而威嚴的聲音在說:“唐公當為天子!”又某一夜,夢見唐公騎著馬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後面,忽然看見唐公“噌”的一下飛到天上去了,而且還伸出兩只手,一手擎起了太陽,一手攬住了月亮……(《攀龍台碑》:“從高祖乘馬登天,俱以手捫日月。”)

這顯然是一個正宗的天子架勢!

如果說武士彟此前送兵書時李淵還在裝傻充愣的話,那麽當武士彟告訴他這些意味深長的“夢境”時,李淵就不能不表態了。他隨即推心置腹地告訴武士彟,自己“深識雅意”,只是茲事體大,請武士彟“幸勿多言”,如果將來大事成功,定當“同富貴耳”(《舊唐書·武士彟傳》)!

聽到李淵的許諾時,武士彟禁不住一陣狂喜。

那一刻他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一個揚眉吐氣、光宗耀祖的未來。

事後來看,武士彟應該算是最早勸李淵起兵的人之一。單就這一點而言,武士彟就無愧於“太原元從”的稱號。當然,要從一個首謀舉義的幕僚變成一個王朝的開國功臣,絕不僅僅是做幾個怪誕的夢、拍幾個肉麻的馬屁就可以辦到的,你還必須腳踏實地地幹幾件正經事。

當時的太原有兩個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他們是隋煬帝楊廣安插在李淵身邊的兩顆釘子。有他們在,舉義之事就不可能一帆風順。當王威和高君雅察覺李淵有所異動之後,就準備拿李淵的親信劉弘基和長孫順德開刀,理由是這兩個人逃避兵役,應該逮捕問罪。王、高二人這麽做,目的就是要敲打和警告李淵,同時削弱他的力量。關鍵時刻,武士彟站出來了,他說,這兩人都是唐公的親信,如果逮捕他們,唐公很可能會翻臉,萬一引發內訌,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王、高二人想想也有道理,只好作罷。

稍後,李淵以防備劉武周和突厥人為由,開始大舉募兵,隨時準備起事。王威手下的一個將領田德平對此深感懷疑,就想建議王威暗中調查李淵募兵的真實意圖。武士彟又當即出面阻止,他說:“兵權在唐公手上,王、高二人只是掛名而已,即使他們真的查出什麽,又能拿唐公怎麽樣?”田德平聞言,也只好打消調查李淵的念頭。

這兩件事都發生在太原起兵前夕。當時的形勢可謂錯綜復雜、千鈞一發,武士彟能夠及時將問題擺平,從客觀上保證募兵舉義之事的順利進行,貢獻自然不能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