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殿試(中)(第2/2頁)

“起來吧,起來吧。”我呵呵笑道,心中暗忖道,以後朝堂之上,有上這麽一個活寶,氣氛一定會活躍許多。也別小看了他,有的事情無法解決,我就要用上他了。要是他胡攪蠻纏的話,那些大臣們定然搞不過他。

劉不庸,站起身來,退到了一旁。

“朕考考諸位愛卿。”我從龍椅上走下來,緩緩步行到下面去,掃視了眾新科進士一眼道:“諸位都說說,你們為什麽要當官?當官有什麽好處?陶愛卿,從你開始吧。”

陶子英低著腦袋,向前一步回答道:“回稟皇上,微臣以為,天下黎民百姓生活水準底下,並不責之天災人禍。其終究之因,在於官。官若正,百姓則安泰,官若不正,那百姓遭殃。臣之所以想當官,是想幫助朝廷,扭轉天下百姓之現狀。”

“好,好。陶愛卿心系天下百姓,朕甚感欣慰。”我隨即又問道:“那陶愛卿,有何良策,能安天下百姓呢?”

“回稟皇上,綜觀我朝國策,以農為主。天下百姓,有九成之九被捆縛在土地之上,如此一旦發生天災,百姓便生無活路。臣以為,當大力開發其他行業,疏流於農業。綜合發展國力。”陶子英面無羞澀,款款而談道。

“一派胡言。”朝中之臣中,立即有人跳出來道:“農業乃天下之根本,若無糧食,如何能應對如此數量眾多的百姓?分流農民,豈不是讓天下百姓都餓死?另著,萬一戰端開啟。行軍苦於無糧,這仗如何能打?”

“這位大人,您誤解晚生的意思了。”陶子英,並沒有因為被大臣當眾喝斥,而面有不予之色,反而神色平淡道:“晚生所指分流農業,是在不減少糧食產量的基礎上進行。甚至於,還能比之前,糧食產量更甚。”

“哼,黃毛小兒,不知道天高地厚,口出狂言。”那位大臣,不屑地說道:“枉你飽讀詩書,卻不料口無遮攔。若能提高農業產量,我朝國力早就昌盛之極。何用你這個黃毛小兒,來大談什麽分流政策。”

陶子英涵養功夫,我早已經領教過了。這種辱罵程度,又豈能動她分毫?我也不言語,默默地看她有何高見。

“我朝五千六百余萬人口,男女壯丁三千一百余萬人,其中兩千八百余萬農民。而我朝耕地為二億五千畝,平均每個農民負責田地九畝。糧食總產量為三億七千萬余擔,平均每畝產糧為一擔半。人均合計略小於七擔糧食。光看這個數字,似乎都能吃飽肚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農民耕地,所種之地均非本人所有,大多數田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如此一來,農民真正得到的糧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若碰到個災年荒年,農民自是連肚子也吃不飽。只得賣兒賣女,以養活家庭。”陶子英侃侃而談道:“這位大人,這種情況,是否應當進行改變呢?每一個壯丁農民,一年所產糧食,竟然不足十四擔,這位大人,是否又能聯想到什麽呢?”

我汗顏。我身為皇帝,竟然也不知道這些數據。顯然陶子英,對這方面有過大量的研究,否則也不可能張口就扯出這一大堆的數據。

“哼,這些數目,戶部任何一人,都能說的上來。”那位大臣,仍舊不屑道:“試問,我朝糧食產量已經如此底下了,如何還能分流?如你所說的數據,每分流出去一個農民,糧食整體產量就會少十四擔。黎民百姓,更加吃不飽飯。”

“但是,大人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一個農民,若他一年能夠產出三十擔,甚至於四十擔糧食。那又當如何呢?”陶子英,說到這裏,雙目突然放出了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