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無可忍(第2/2頁)

傳達這一“通牒”的是宋子文和孔祥熙。

宋子文找赫爾利,孔祥熙去拜訪羅斯福,大致意思為:其一,總統的那個電文太過分了,是對一個獨立國家主權的挑釁,實為美國之汙點;其二,中國的情況很復雜,軍人是不願受外人之“侮辱”和“奴視”的,可是史迪威正好“侮辱”和“奴視”了我們。

羅斯福這才猛醒,稀裏糊塗簽下的那個電文真把蔣介石給逼急了。

此時,他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麽撤換史迪威,要麽放棄中國這個盟友。

雖然一段時間以來,他和史迪威一樣,或者說是受了後者的影響,對中國戰場極不滿意,但不滿意跟不需要畢竟還是兩碼事。

如果中國真的跟美國說拜拜,就極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中國會因頂不住壓力,放棄對日本的抵抗,如此日本立刻可以把中國戰場的兵力抽出來,轉用於太平洋,這對美軍來說可不是什麽好事。

換言之,中國打仗不賣力,可能是浪費了美國納稅人的錢,而如果幹脆不打仗了,那就不是光浪費錢的事,是要多死人的——美國人。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有這麽一個習慣,怕死人。它算賬精,不願多花錢,可如果可以少死點人,那就情願多花錢。

美國人命值錢,這是占第一位的大事。

只有換史迪威了。

羅斯福親自和馬歇爾交談,試圖說服對方把史迪威給免掉。

第一次,羅斯福找他談,馬歇爾仍持力保史迪威的態度,他說中國的事情不是人事原因,換一個史迪威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而且陸軍部除了史迪威之外,無人可換。

第二次再談,羅斯福的態度不再是討論,而是不換不行了——蔣介石既是一國元首,他說要換,那就有換的必要。

馬歇爾知道很難挽回了。

蔣介石要罷免他的消息,史迪威也從各種渠道探聽到了一絲風聲,但他還未意識到對方那種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

史迪威一邊做出表面上的讓步,說可以在必要時候撤回遠征軍主力,用於國內作戰,另一邊卻做得更為極端,甚至命令“飛虎隊”半數人員都不要辦公,本來要援助中國的飛機也不再交出。

此舉大大激怒了蔣介石,也使史迪威的留任失去了最後希望。

羅斯福發來電報,表示可以解除史迪威中國戰區參謀長一職,但希望能讓其繼續指揮遠征軍。

蔣介石馬上予以拒絕:要免全免,不會再給這個人以任何機會。

史迪威原本以為有馬歇爾這個大哥罩著,會沒事,但斧頭落下,馬歇爾也沒了招。

10月18日,美國被迫召回史迪威。

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嘆中,老喬終於結束了中國之行。不過,中國人並沒有忘記他在打通國際交通線上所做出的貢獻,後來,中印公路被正式命名為“史迪威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