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師團”(第2/2頁)

後來,德國在歐洲發動閃擊戰,日本派陸軍視察團跑去一看,舌頭全伸了出來。

太帶勁了,跟人家一比,我們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啊。

趕快合並,坦克再也不一輛一輛用了,得聚一堆使,這便是“戰車師團”。

戰車第三師團被稱為“虎師團”,原先一直駐包頭,是準備對蘇作戰用的。南昌會戰時組建的戰車集團有一百三十五輛坦克,那已經令人咋舌了,戰車第三師團擁有的坦克數量則達到兩百二十五輛,而且坦克的厚重、速度、火力均為以前所不及,一輛坦克可攜帶七十發炮彈,在平原之上幾乎沒有敵手。

“虎師團”與另一支隱伏的騎兵旅團加入攻擊後,突然截斷湯集團的後路,戰場形勢立刻大變。

“虎師團”的出現改變了河南戰局

5月8日,在主力部隊陷入四面包圍的危急情況下,為免全軍覆沒,湯恩伯只得下令突圍。

這時的突圍卻變成了一場誰也料想不到的悲劇兼鬧劇。

從1942年到1943年,河南連續兩年爆發大災,這時正好抗日後方在經濟上也難以為繼,結果導致這麽一個窮得透底的省份,不但得不到賑濟,反過來還要負擔幾十萬軍隊的給養,由此弄得赤地千裏,哀鴻遍野,軍民關系也極度惡化。

河南省政府由此指責湯恩伯是罪魁禍首,甚至把他列為“水災、旱災、蝗災”之後的第四災,謂之:湯災。

其實,湯恩伯並非軍政一把手,那麽多軍隊,湯集團也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說“湯災”多少有些誇張的成分在裏面。

這只能說湯恩伯自個兒把自個兒的形象給糟踐了。

常言說得好,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是名將,薛嶽、張自忠在個人生活上從來都艱苦樸素,老百姓就是再苦再窮,看著氣順,也就不會說什麽了,偏偏壯湯在這種民不聊生的情形下還忘不了擺排場,老是拿美國將領的標準來寬容自己,他自己越吃越壯,部下們也上行下效,喪失民心就成了必然。

當湯集團突圍時,幾乎每個村莊都在向他們開槍,騾馬受驚了四處亂竄,那些抓來的壯丁也乘機脫逃,部隊整團整營地損失,湯集團內外交困,幾乎臨近覆沒邊緣。

最值得慶幸的卻是日軍的封鎖線出了問題。

內山英太郎擅長步炮協同,但他此前對坦克戰車一竅不通,更不掌握步車協同以及如何集中使用坦克部隊。

他讓戰車師團長時間在公路上來來回回巡邏,以為這樣就可以遮斷湯集團的退路,卻不知道坦克戰車再多也有限,哪裏能把公路都關照得過來,只好一輛輛排在路上,既不開燈,又不開炮,眼睜睜地看著湯集團從縫隙中一穿而過。

內山著急,說你們看到了怎麽不出擊啊?

“虎師團”氣得嘴都歪了,“集中不得有時間啊,再說你讓我們不停地來回走動,汽油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想跑也跑不快呀。”

拜內山失誤所賜,湯集團得以突出重圍,並撤入豫西的伏牛山區,但已元氣大傷。

湯恩伯與岡村寧次三次交鋒,第三次終於敗給了老對手,當然也可以說是敗給了他自己。

在突圍時,湯恩伯身邊只剩一個特務連,所帶的電台也丟掉了,情形狼狽至極。他越想越傷心,越想越懊惱,每次涉水過河,都忍不住號啕大哭。

事後檢討,湯恩伯主動攬過了失利的全部責任,乃至常常“面有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