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來遛遛(第3/9頁)

楊幹才是楊森的侄孫,在楊家已經是第三代了。他畢業於楊森所創辦的瀘州講武堂,瀘州講武堂的建校歷史比四川講武堂還早,是楊森自辦的第一所軍校。

那還是楊森剛剛從滇軍投到川軍劉湘部的時候,他自告奮勇,擔任了四川聯軍的前鋒,在龍泉山大敗滇軍,其善戰之名顯赫於當時,之後楊森便創辦了瀘州講武堂。經過統一之戰等一系列大戰的考驗,“瀘講”(瀘州講武堂)學員迅速嶄露頭角,在第二十軍中,早期團長以上軍官多為“瀘講”學員,比如副軍長夏炯、副師長劉席涵等人均系“瀘講”出身,而四川講武堂及其他軍校的學員多數只能擔任中下級軍官。

論資歷,楊幹才確實弱了一點,但他年紀輕輕就能在強手如林的第二十軍內當到師長,靠的並不是宗族背景。

在別人那裏,通常是下級拍上級馬屁。楊幹才年輕、資歷淺,他反過來,常常主動討好部下,而且很有針對性,喜歡喝酒的他送酒,喜歡抽煙的他送煙,喜歡喝茶的他送茶,喜歡大碗吃肉的他送火腿、臘肉。

戰區物質奇缺,有錢出高價都不一定能買到這些食品,楊幹才也不是常有,那些收到東西的部下往往被感動到不知如何才好。

不過且慢,人楊幹才能咽著自己的口水,把好東西拿出來孝敬你們,他可不是白給的。

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打仗之前,你就得好好想一想,假使仗打得不好,還有什麽臉再去見那位年輕上司呢。

楊幹才對勝敗之將的待遇分明。打了勝仗,或是幾百元獎金,或是升官提幹,或是再請吃喝,乃至於跑到連營去講一次話,以示勉勵。

對敗仗,楊幹才不罵不打不罰,非但如此,他還會親自“夾道迎接”:雙手叉腰,努著個嘴,雙眼鼓起,什麽都不說地瞪著你。

每當這個時候,那些吃了敗仗的部下比受任何處罰都難受,恨不得楊幹才立即掄圓了抽自己兩大嘴巴子,心裏還舒坦一些。

楊幹才會吟詩作對,喜歡談古論今,平時也自詡為一文化人,怎麽能出手體罰呢,他讓你幹耗著,耗到下次打勝仗為止。

拿著楊森的令箭,楊幹才策馬當先,幾乎與日軍同時到達南林橋,一頓拳腳,打得敵人落荒而逃。

此後經過一個月的拉鋸戰,楊幹才吃肉喝湯,把南林橋外圍的日軍全部掃蕩幹凈,讓對手見識了一下什麽叫誰的地盤誰做主。

小股進襲無法奏效,附近鹹寧據點的日軍傾巢出動。

趁來敵立足未穩,楊幹才發起兇猛沖鋒,短兵相接處,使日軍占有優勢的火力無法完全發揮作用,雙方展開了血肉相拼的肉搏戰。

既為楊家孫,楊幹才的武術功底不差,別看歲數不大,在四川卻也有袍哥的背景。這種拳拳到肉、刀刀見血的功夫片,他是一定要親自參加的,戰場之上,馬刀砍到手麻。

清場時一算賬,第二十軍折損兩百余人,日軍傷亡亦以百計。

日軍從正面難以下嘴,便以坦克和騎兵打頭,步兵隨後,攻第134師之側翼,楊幹才紮定馬步,沉著應戰,又將其擊退。

十二天內,楊幹才連挫日軍七陣,引起外界極大的關注。武漢失守以後,報章久無捷報,急需猛料,於是連篇累牘地進行報道,湘北民心士氣均為之一振。

倒是楊森自己不放心了。他讀的不光是捷報,還有戰報。上面記錄,第134師傷亡不斷增多,再考慮到楊幹才出戰後已廝殺二十多天,中間沒有任何休息時間,恐其支持不住,於是三令五申,要楊幹才暫時退卻,以便休整補充。

楊幹才遵命退出南林橋,但他只休息了一天,未等補充,又回師反攻,將南林橋外圍據點全部拔除。

楊森自己就以悍勇成名,一般的勇將在他眼裏都不算勇,看到這裏,也不由驚嘆:“楊幹才真不愧為我家勇將。”

楊幹才猶如青年楊森的翻版,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身上就像裝了電池,而且是永不耗盡的那種。兩天之後,楊幹才約同集團軍內的友軍,兵分兩路,對南林橋實施前後夾擊。

日軍對這個打不死、累不倒的兇神已經感到害怕了,出兵欲切斷其後路,斬其尾。

楊幹才制敵以先,早就分兵堵截,你想踩他的尾巴都踩不著。這位有袍哥背景的師長有很多鬼點子,他發現附近有座空蕩蕩的大房子,猜到日軍必定會入住,便提前在房子裏埋下了地雷,日軍一支運輸隊膽夠大的,不知深淺,還真進去了,結果……劉席涵五天攻下南林橋,還靠老天相助,大霧幫忙,楊幹才什麽都不靠,他靠勇猛加點子,也是五天,再次收復南林橋。

江湖上,從此多了一位高手。

楊幹才一舉成名天下知,在一眾年輕將領中嶄露頭角,人人都知道楊森有一個特能打仗的侄孫,為“楊家之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