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光如雪月如霜(第2/8頁)

後來楊森巧遇一位空軍中尉,還特地問他:“我們空軍現在究竟有多少戰鬥機?”

對方的回答是:“我們沒有買戰鬥機,只是航空學校在意大利買了幾架教練機,作教學訓練之用。”

楊森的一位部下插話說:“我在軍校受訓時,參加過為蔣委員長舉辦的獻機祝壽典禮,不是見到有幾十架飛機,在機翼下面漆有四川號、雲南號、廣東號,然後在空中排成中正兩字嗎?”

空軍中尉說:“這個情況我是知道的,獻機祝壽典禮的錢並沒有用來購買飛機,只是把兩廣事變中脫離陳濟棠的那些廣東飛機,重新油漆了一下,塗上各省名字來進行表演罷了。”

這位空軍中尉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他所說的並非全是實情。比如抗戰前其實購買了一些美國戰鬥機,包括為蔣介石獻機祝壽時同樣有購進,這些飛機也成為淞滬空戰的主力。關鍵是當時中國自身無獨立制造飛機的能力,抗戰開始後又無法再向國外采購,戰鬥機自然是打掉一架少一架,而且其性能也難以與日本最新式戰鬥機相抗衡。

楊森自己的第二十軍是個破家底,沒有任何重武器,讓他想不到的是,淞滬戰場上的中國軍隊包括“中央軍”在內,火力配備上與日軍相比,也是如此懸殊。

楊森匆匆忙忙乘火車趕回南京,他要向蔣介石匯報這個問題。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不予以解決的話,這仗沒法打啊。

路上,楊森看到一批批撤下的傷兵在往南京運,然後又有更多的後續部隊前往上海參戰。隊伍倒還整齊,但同樣也是重武器配備不足,這使他更加感到不安。

直到謁見蔣介石之前,楊森才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純屬個人的。

在川軍之中,第二十軍最為窮困潦倒。以前楊森就實行“饑軍政策”,之後雖歸順了老蔣,但因沒有固定防區,部隊生活還是很苦,楊森本人的軍服好久都沒換過,再加上去了一趟戰場,看上去已經又破又舊。

蔣介石很重視軍人的儀表,你搞得跟個叫花子一般,如何進得了門?情急之下,楊森跑到南京的舊貨攤,買了一套呢制軍裝,佩上陸軍中將的領章,才趕去蔣介石官邸進謁。

蔣介石跟楊森談了一個小時,楊森把他在淞滬戰場的所見所聞,自己的感想看法,都毫無保留地向蔣介石作了匯報。其實對這些情況,蔣介石哪能不清楚呢,可仗打到這個份上,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憑恃“同仇敵愾的決心”了。

反正第二十軍仍未抵達,蔣介石便鼓勵楊森仍按預守計劃進行,以便多方面了解各戰線情形。

中午蔣氏夫婦邀楊森一同進餐。蔣介石生活簡樸,加上席間拘束,據說多數受邀者很少有吃得飽的,但能受邀於這種場合,說穿了誰也不為吃,更多的是接受禮遇。

楊森於是繼續自己的考察進程,這次是到北戰場,首先去的是青島。在青島市長沈鴻烈的陪同下,楊森參觀考察了防禦部署,給他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是青島炮台及其大炮。

楊森看到,炮台上兩門塞炮的口徑極大,炮彈得用機器才能推上炮膛,非人力所能填裝,可以想見發射後火力之強之猛。炮台設計也非常合理,炮口正對膠州灣出口處,使敵艦無法輕易接近膠州灣。

這些都是過去德國人在青島所建,塞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產品,好多年過去了,守青島竟然還得依賴它們,楊森為之唏噓不已。

沈鴻烈曾是東北海軍的創建者,有“能將”之譽,他與楊森一見如故,彼此很談得來。

從軍事戰略,而不是“同仇敵愾的決心”出發,兩人對淞滬會戰的前景都不樂觀:沿海一帶,便於日軍機艦活動,要想守住困難太大。

沈鴻烈已經預見淞滬會戰要失利,青島也無法據守,如今他著急的,是怎樣把青島紗廠的機器搶運到開封去。

在抗戰的態度上,兩人也趨向一致,都主張堅持打下去。沈鴻烈說,日軍打過來,總是要亡國了,與其不戰而亡,何不戰後而亡?

亡國是最可怕的後果,在此之前,還有一次挽救的機會,那就是在山巒起伏、河流縱橫的華中,尋求與日軍決戰,以便形成相持局面。

由於跟沈鴻烈談得很是投機,楊森便在青島多住了兩晚,隨後再折返濟南。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親自接待,十分熱情,還幾度和楊森長談,可楊森對他的印象卻糟糕透頂。

韓復榘曾經是西北軍名將,但被歲月的殺豬刀這麽左右一砍,已經蛻變成了一個抱殘守缺的舊式軍人。尤其是督魯之後,因醉心於在山東做所謂的“韓青天”,大部分精力已投入民政,對外界的軍事動態及其變化顯得非常隔膜。楊森跟他一提抗戰,一提日本人,他就只會吹胡子瞪眼地來一句:“我非要跟他們拼個你死我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