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事工業的技術骨幹

東北解放戰爭期間,還有一批日本技術人員,雖然沒有參加解放軍,也在軍事工業和後勤的不同崗位上,為解放戰爭服務。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和各根據地部隊奔赴東北時,其中也有從事軍工生產的技術人員。中共中央要求他們依靠東北的工業基礎,建立人民軍工企業。進入東北後,這些幹部在大連、佳木斯、牡丹江等地接管和建立軍工廠,生產炮彈、子彈和槍械。在大連,依靠蘇軍占領的便利條件,來自延安、華北和華中的軍工幹部建立了新公司。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期間,兵工廠條件都極為簡陋,比鐵匠作坊大不了多少。沒有高爐,沒有車床,基本上都是“土法上馬”,只能制造手榴彈和少量的迫擊炮彈。華東野戰軍打濰縣的時候,用自造的迫擊炮攻城。炮彈出膛後,尾翼在飛行中脫落,剩下個光禿禿的彈體失去平衡,半截就掉到地上。這樣的質量怎麽能保證戰鬥的勝利呢?為此,毛澤東在1947年夏天指示林彪和羅榮桓:“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的軍事工業”,“將大量的山野炮彈及黃色炸藥向南線各軍輸送,他們對此如大旱之望雲霓。”但是軍工生產水平不是短時期內就能提高的。新四軍技術人員吳屏周、吳運鐸創建的炮彈廠,因技術水平低,底子差,最初制造的炮彈質量不過關,在一次試驗炮彈時意外爆炸。吳屏周當場犧牲,吳運鐸負重傷。事後分析,原因是引信撞針質量不過關。當繩子拉下後,毛刺把撞針擋了一下,他們過去一動,撞針撞上引信引起炮彈爆炸。如果當時技術水平高一些,制作工藝講究一些,這次慘痛的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掌握生產技術的是遺留的日本技術人員。當時他們都失業了,在大連過著貧困的生活。煉鋼廠廠長李振南是山東來的老軍工,為了煉出制造炮彈的優質鋼材,他請冶金博士福島政治講授冶金基礎理論,並起用技師伊藤寅視,終於煉出了制造炮彈用的中碳鋼和制造引信用的鎳銅合金。李振南對日本技術人員采取人格上尊重、技術上重用、生活上照顧的政策,以誠相待,調動了日本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炮彈頭需要進行機械加工,金屬切削的硬質合金當時屬於新技術。技師荻原三平掌握硬質合金的研制技術,李振南親自做荻原的思想工作,為他配備助手,提供實驗條件。荻原全力投入,試制成功硬質合金的沖壓子彈、炮彈的沖頭和金屬切削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為此,伊藤記大功一次,荻原被評為特等功臣。

化學廠在延安幹部秦仲達帶領下,把廠內留用的四十多名日本技術人員組織起來,試制硝化甘油、無煙火藥。他們改進化學成分和配方,1948年底生產出110噸發射藥,滿足了炮彈生產的需求。

到1948年,大連建新公司形成了完備的炮彈生產體系。到年底,公司完成了生產20萬發炮彈的任務。炮彈從大連海運到煙台,再由陸路運送到山東解放區。華東和中原野戰軍有了炮彈,部隊的戰鬥力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用猛烈的炮火消滅了國民黨軍的重兵集團。粟裕將軍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當年的建新公司,位於現在大連甘井子區靠海邊的一座小山下。當年的炮彈廠早已荒廢,只剩下幾排低矮的平房,合抱粗的大樹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廠門口豎立著吳運鐸的半身像。那些為解放戰爭軍事工業做出貢獻的日本技術人員,他們的業績被記載在大連建新公司的史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