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總親自整頓軍隊經商

1947年5月,朱德、劉少奇率領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從延安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毛澤東帶領中央機關一個精幹的小部隊,在陜北堅持鬥爭,與胡宗南周旋。臨別時,毛澤東交給朱德一個任務:解決華北部隊的作戰問題。

當時,國民黨軍隊兵力不足,被迫將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而解放軍已經度過了戰爭初期最困難的階段,東北、華東等戰區開始組織大規模戰役,整軍整師地殲滅國民黨軍。只有華北戰場打不開局面,沒打一個像樣的殲滅戰。當時各戰區部隊殲滅國民黨軍十幾個師,俘虜國民黨將官106人;華北戰區只俘虜一個,還是團長。毛澤東在1947年1月批評華北戰區負責人:“過去六個月自衛戰爭,你們已有不少勝利,但比陳(毅)粟(裕)集團、劉(伯承)鄧(小平)集團、陳賡縱隊(只有四個旅)的勝利是落後的。現在正是你們趕上去的有利時機。”3月,毛澤東再次批評華北戰區負責人:“你們作戰無論在什麽地方,只要能殲滅敵人就是對於其他戰區的配合。你們長時間沒有打開局面,八個月來各解放區俘虜的106個國民黨將級軍官中,你區俘獲得最少(據說只有1名),其中必有緣故。應虛心檢討,得出教訓,以利作戰。”[1]

朱德在華北戰場

因此,毛澤東委托朱德去華北部隊視察,看看原因何在。朱德到達華北部隊後,聽取幹部匯報,並實地調查研究,發現了嚴重問題。6月他給毛澤東寫報告說,華北部隊後方太大,出征人員少。野戰軍號稱12萬人,實際能用於作戰的不到7萬人。其余的都在後方搞生產,各自為政。團以上機關都有自己的財產,紀律也比較混亂。如果不割去這個大尾巴,華北部隊的狀況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變。

為什麽華北部隊有這樣的現象呢?這是抗戰時期遺留的問題。抗戰期間,太行山根據地的部隊都是自謀生路的。延安不發經費,要部隊自行解決生計問題。抗戰時期是國共合作,八路軍不能像紅軍時期那樣打土豪、分浮財解決軍餉,就只有靠生產經商。於是,晉察冀部隊在太行山裏開荒種地,辦商店,搞多種經營。聶榮臻回憶:他領導的邊區政府制定新經濟政策,保障一切抗日人民(包括地主)的財產所有權,人民按政府規定繳納賦稅,任何機關、團體不得另立名目勒索或罰款。政府建立銀行,發展農業,積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繁殖耕畜,鑿井開渠。發展軍事工業、礦業和手工業,鼓勵開展各種生產互助合作,發展商業。

晉察冀邊區地處陜甘寧和華北敵占區之間,八路軍利用敵占區農產品缺乏、商人貪圖牟利,以及在偽軍、偽組織中的地下內線關系等條件,展開工作。八路軍的地下關系網一直深入到北平、天津,利用一些商人為根據地提供必需品。一部分商人是同情抗日的,有些商人沒有這樣高的覺悟,但他們總想賺錢吧,也願意同八路軍做買賣。盡管日偽對邊區封鎖,但是,八路軍利用各種關系,從敵占區購買各種必需品。特別是在天津的路子更廣一些,搞到的各種物資尤其是醫療器械和藥品比較多。到1941年,晉察冀政府和部隊的生產經營已初具規模,有了多種設備簡單的小礦,以及熬鹽、制堿、硫磺、酒精等化學工業和榨油、制造紙張、面粉、文具等多種輕工業。

八路軍在晉察冀邊區搞生產經營和商業貿易,使邊區軍民的生活日用品大部分能夠自給,不但解決了生存問題,還經常接濟陜甘寧根據地。但是到了解放戰爭,部隊要打仗了,原來的經營體制就成了大拖累。你想,一個團的編制,後方搞經商的人和前方作戰的人數差不多。一個團長還要想著後方的生意怎麽辦,繳獲的財物也不交公,都運往自己單位的後方,這樣的部隊能集中精力打仗嗎?這種前後方不分、建制混亂的現象不解決,不但打不了仗,而且極容易滋生貪汙腐敗,渙散部隊的戰鬥力。

朱德與劉少奇商量,決定采取堅決手段,割掉後方的大尾巴,讓部隊輕裝作戰。他指示華北部隊:停止經營生產,商店一律歸公,建立統一的後勤機構專門管理。這要涉及很多幹部的切身利益。朱德向中央表示:“改組雖一定會有很多阻礙,當設法推動,以取得速效。”6月3日,毛澤東致電同意朱德的報告,指示華北部隊認真整頓。在劉少奇的配合下,華北部隊清理了經商機構,後方人員由新建的軍區後勤部統一管理。軍區參謀長趙爾陸任後勤部長,黃敬任政委。後勤部統一領導軍區的供應、衛生、兵站、軍工生產、交通運輸、補充新兵、訓練俘虜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