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重鎮娘子關

我們考察的下一站是娘子關。娘子關在山西與河北的交界,號稱“天下第九雄關”。太行八陘中最重要的井陘,就從這裏通過。歷史上的井陘,東起河北鹿泉的太行山腳,歷史上叫土門關,位於今鹿泉正太公路旁的土門村,舊關門上寫著“三省通衢”的匾額。今天看來,也就是一個村子的門樓。然後進入井陘地界,沿著綿曼河谷的走向,經上安、微水、長崗、板橋、長生口、核桃園到山西邊境的固關,長約百裏。歷史書上說,從土門關進入太行山,山勢自西南而東北,層巒疊嶺,參差橫列。井陘縣東北有陘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稱井陘。秦始皇東巡之中病逝,臣下護送靈車從井陘返回關中鹹陽,說明這裏已經是通過太行山的要道了。楚漢戰爭中韓信率軍出井陘,擺下著名的“背水之戰”,就在今天井陘的微水邊。書上說當時的井陘是“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可見是一條狹窄的隘路。這一戰使井陘更加出名,歷朝歷代的河北戰事,都與井陘有關。北齊高歡從太原爭河北,幾度從井陘出兵。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唐軍從太原出井陘,攻真定(今河北正定),直搗叛軍的後方。所以兵家總結說:“太行為控扼之要,井陘又當出入之沖。”

因此,在井陘西端的險要隘路,歷史上都設關駐軍。娘子關號稱“天下第九雄關”,是井陘的西口,坐落在桃花河瀑布峽谷的隘路上。面向山西的西關城是經過整修過的,高大雄偉,城樓的匾額寫著“京畿藩屏”四個大字。面向河北的東關城面貌依舊,關內一條石板路,住家不多,顯得安靜祥和,母親懷抱中的孩子瞪大好奇的眼睛,看著我們這些衣著異樣的外來客。附近有承天寨,明朝時設重兵把守。太原到石家莊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都從關下經過,使得娘子關更為出名。翻過山到另一隘口,就是故關。戰國時期這裏是中山國的要隘,也是井陘真正的西口,為了與娘子關區別,把此地稱為故關。現在的關城和城墻是明朝修的,更名固關,取其險要堅固之意。今天的固關旁邊是太原到舊關的國道。進入固關關門,路上的青石板被車輪碾成兩寸深的轍溝,告訴我們固關的歷史滄桑。古書上形容說:“故關南北,山坂回環,南連贊皇、元氏,外通平定、樂平,所轄隘口凡三十有六。”可見井陘道上是關隘重重,形成了幾十裏長的縱深防禦體系。所以當年無論是攻山西還是出河北,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清末民初的山西是個處境微妙的地方。中原的戰亂沒有破壞山西的安定,山西的統治者既想開通對外的聯系,又想維持閉關自守的狀態。民國初年修正太鐵路時,特地修成窄軌。京漢鐵路的貨運到石家莊,要從火車上卸下來,換到山西的小火車上拉進去。閻錫山在抗戰爆發前修成同蒲鐵路,也采用窄軌,可謂用心良苦,但就這樣也沒擋住日本軍隊的入侵。1937年10月的忻口會戰,國民黨軍集重兵於太原以北,與日軍苦戰。但是沒想到日軍突破娘子關,從井陘殺入山西,迫使閻錫山放棄太原。日軍為了加強對山西的占領,扒掉正太、同蒲路原來的窄軌,換成統一的寬軌。這樣,日本人的火車不斷向內運兵,向外運煤。日軍依靠“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將八路軍的太行山根據地從中隔斷,形成分割包圍之勢,配合“掃蕩”,不斷蠶食、壓縮抗日根據地。要打破敵人的封鎖和圍攻,關鍵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而日軍的命脈,就是正太路。

娘子關城墻的彈坑

精心部署準備之後,1940年8月20日晚,八路軍發動了對華北鐵路、公路的大規模破襲戰,又稱“百團大戰”。戰役重點在正太路沿線的娘子關、井陘煤礦等目標。戰役歷時三個半月,八路軍各部隊作戰一千八百多次,使日軍在河北、山西的鐵路、公路網和橋梁、礦山等設施遭受嚴重損失,對日本軍政高層是一個極大的震動。日軍開始重新評估八路軍的作戰能力,並把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當成作戰的主要目標。

今天,娘子關舊關的城墻上,還保留著當年作戰留下的彈坑。石太高速公路的開通,把井陘變成了通衢大道。我們已經很難找到井陘古道的原貌,也體會不到當年的艱難險阻。從山西運煤的重型卡車,川流不息地在太舊國道上緩緩行駛。長年的超載卡車把公路軋得崎嶇不平,多處裸露出底層的石子。這條國道與它的名字一樣,真是太舊了。我們乘坐的出租車在卡車的巨輪下經過,被飛揚的塵土和煤灰蒙住了玻璃和視線。原來泉水清澈、潔凈美麗的娘子關,被煤灰搞得灰頭土臉。固關和附近的長城被修葺一新,但關下的破爛公路卻令遊客望而卻步。娘子關何時才能恢復往日的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