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之考證

“朱德扁擔”的不同版本

20世紀60年代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擔》,我們都能背誦: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隊伍到井岡山,跟毛澤東同志會師了。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

紅軍要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圍攻,必須儲備足夠的糧食。井岡山上生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裏,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道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鬥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爬山。戰士們想,朱德同志工作那麽忙,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麽辦?大家勸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個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連夜趕做了一根扁擔,並寫上了“朱德記”三個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文章寫得很樸實,表現了朱德與紅軍戰士同甘共苦的優秀品德。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在我面前背課文:

朱軍長找來了毛竹,親自動手削了一根新扁擔,還在扁擔上寫了八個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擔,不準亂拿”。

我說:“背錯了。”孩子說:“課本就是這麽寫的。”我就想:怎麽語文課本也知道與時俱進呀,歷史故事還能改來改去啊!

《朱德的扁擔》原作者是朱良才上將。這是他寫的一篇革命回憶錄,最初發表在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原》第一卷。全文如下:

要守住井岡山,粉碎敵人的圍攻,除了構築工事、練兵以外,還有一宗大事就是儲備糧食。可是井岡山上產糧很少,只供給山上的群眾還不夠,部隊要吃糧、存糧都得自己下山去挑。因此,在井岡山上的那些日子,“挑谷上坳”便成了我們的一項經常工作。

從井岡山上到山下寧岡的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裏路,山又高,路又陡,著實難走。每到運糧的那天,我們天一亮就出發,趕到裝糧的地點,有的用籮筐擔,有的用口袋背。用具不夠,有的同志索性就脫下條褲子,把褲腿紮緊,滿滿地裝上兩褲腿,往肩上一搭,這樣挑的挑、背的背,翻山過坳,直到天黑才回山。

那年,朱德同志已經四十多歲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穿著雙草鞋,戴頂鬥笠,挑了滿滿的一擔米,和戰士們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軍長整夜整夜地計劃作戰的大事,白天還要參加勞動,生怕累壞了他,便勸他不要挑;又講他不過,只好把他那根扁擔偷去藏起來。本來,藏扁擔的同志以為這樣一來朱軍長就可以休息了,哪知道朱軍長卻另找來了一根扁擔,並且用柴刀把扁擔削平,寫上了“朱德的扁擔”五個字。

從此,他的扁擔再沒有人“偷”了,同志們挑米的勁頭也更高了。同志們還編出了這樣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合力,粉碎敵人‘圍剿’。”每當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時候,大家就用這歌子互相鼓勵。

朱德同志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則的模範行動,教育著全軍每一個人,更激發了同志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問題又來了,朱德扁擔上變成了五個字。同一條扁擔,怎麽會有三字、五字、八字三種說法呢?

後來我到了井岡山,紀念館裏陳列的紅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擔。上面寫的是八個字,“朱德扁擔,不準亂拿”。細心的同志突然發現:那個“亂”字是個簡化字。那個年代可沒有簡化字啊,這是怎麽回事啊?

這些疑問引起我的好奇。我覺得有必要刨根問底,考證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