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進永安(第3/6頁)

“關帝廟旁邊,不太遠。”

“關帝廟呀。我看給十根吧。”

“八根吧。到關帝廟這段路,車子我來拉。”

“你拉,好,八根成交!”

“啊,太好了!我不習慣挑擔子,肩頭痛得像火燒。拉車可輕松多了!”那漢子說罷,又壓低聲音道:“是給大哥報仇嗎?”李新妹依稀記得何洪基手下幾名骨幹的面孔,但眼前這漢子她卻沒什麽印象。

“是有這打算。咱們總算一起共過事,我現在同太平軍搭上關系啦。”

“我們該幹什麽呢?”

“你吃過老鴉的肉嗎?”李新妹突然問道。陳丕成不覺擡頭望了望天空,接著又朝四周瞅了瞅,哪兒也沒有老鴉的影子。

“我沒吃過。不過,咱家的貓吃過又吐了出來,看來很不好吃吧。”那漢子道。

“狗怎麽樣?”

“狗也不會吃吧。不過,倒是把老鴉肉當玩意兒玩過。哈哈!我看行了吧?”

“我明白了。太平軍一打進來就放火!向衙門、兵營、財主家放火!”

“什麽時候?”

“今天晚上。說是攻打時要大放爆竹,和火藥筒一起往裏扔。”

“放爆竹,好主意。這城小,城墻低,放爆竹,城裏所有地方都聽得到。”

“那就請你快點去通知大夥兒吧。”

“先到關帝廟。”這漢子擡起兩肩,他那拉車的手上好像充滿了力量。

老鴉肉是天地會的黑話。若不是某種地位以上的人是不會懂的。當問老鴉肉時,若回答貓吃了吐出來,狗拿去玩,那定是同夥。李新妹為慎重起見,在談任務前先考驗了一下對方。

清代行政組織順序是府、州、縣。永安是州,在縣之上。州城本應比縣城大,但永安州在山裏,其規模只相當於平原上的普通縣城。只四百難民,城裏便已十分擁擠了,關帝廟一帶更是熱鬧。廟前廣場成了露天市場,廟裏則成了難民的臨時收容所。

永安城倚仗山中險路,城墻不高,最高處也就只有五米。要向城裏投擲火藥筒,十分容易。太平軍中的數千礦工知道造火藥的方法,又弄得到材料。因此在北上途中,他們一直在制造火藥筒。另外,太平軍奔赴永安城途中,也進行著攻城準備,沿路村中所有雜貨小店的線香、蠟燭和爆竹都被太平軍買了下來。太平軍公平付款,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這是鐵的紀律。

太平軍要減少犧牲,就必須盡量減少敵人的抵抗,最好讓敵人感到“打也白搭”,不戰而逃。這需要裏應外合。城內一起火,清軍便會喪失鬥志。不過內應的行動必須與城外保持一致,不能過早或過晚。因此,只靠火藥筒還不夠,它雖有威力,響聲卻不大。羅大綱說要轟轟烈烈地攻城,便是要把爆竹連同火藥筒一起擲到城裏去,爆竹響亮的聲音是最簡單明顯的信號。

太平軍開始造梯子。城墻雖低,人卻跳不過去,必須靠梯子。羅大綱著手收集了一種奇怪的東西——棺材。這一帶是木材產地,既有江河運輸之便,又以優質木材聞名。最著名的木材集散地是柳州。俗話說,食在廣州,娶在蘇州,死在柳州。要圖口福,應到食材豐富、名菜眾多的廣州;要討老婆,應到美人窩蘇州;要死,則應死在盛產優質棺材的柳州。這裏原只向外運送木材,但最近也開始輸出棺材了。一時造不出塗漆的棺材,但制造半成品總還可以,是以沿途都有棺材作坊。

這一帶制造的是高級棺材,厚而結實。

“這是幹什麽?”

理文這麽一問,羅大綱笑嘻嘻地答道:“馬上還要加點工,你會明白的。”說是加工,其實也很簡單。先在棺材兩端旋兩個圓眼,太平軍裏有木匠,這活兒幹起來簡單。把竹竿一端插進圓眼,反復試著用竹竿把棺材舉起來。因為有圓眼,竹竿頭固定在圓眼裏,舉起的棺材便不會脫落。

“明白了嗎?”

“好辦法!”連理文笑道。

永安城已遭太平軍包圍,城裏清軍肯定會以密集槍彈來對付企圖爬越城墻的敵人,太平軍用竹竿把棺材舉到城墻上,厚實的棺材成了最好的盾牌。太平軍登上梯子,爬到城墻時是最危險的,而棺材盾牌很好地保護了他們。

“登上城墻的士兵,收起登城的梯子,把它安放在城裏一邊。這樣就不用往城下跳了,可以用棺材做盾牌,從容地從梯子上下到城內。”羅大綱解釋道。棺材本就是裝人的,恰好能遮擋一個士兵。把棺材豎立起來,取掉其下部,在內側安上兩個把手,人進入立著的棺材,兩手抓住把手,直接能往前走。帶這種棺材進攻的士兵並不多,但也足以讓翻過城墻的其他士兵跟在他們後面,躲避槍林彈雨。

“這也有一種符咒作用,讓士兵們感到不害怕,其實也沒指望它在實戰中能起多大作用。”羅大綱解釋。天地會軍隊戰鬥力較弱,他們是匪賊出身,不如那些用信仰武裝起來的上帝會軍隊堅定。但是,若念起一種符咒,說他們絕不會死,他們就會放心、勇敢地去作戰。羅大綱經驗老到,很懂他們的心理。實際上他主要還是期待著李新妹的內應工作,而不是這種棺材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