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將葉塵拉下水(第2/2頁)

“小姐!祥符伯剛在宿州碼頭離開了欽差官船,帶著護衛,隱藏身份,嗯……祥符伯沒有戴小姐給他準備的人皮面具。只是裝扮成富家公子,騎著馬向泗州方向而去。”等李宏恭出去之後,李思煙對玉道香恭敬說道。

玉道香臉上流露出一絲意外之色,看了一眼李思煙,說道:“還真被你前幾天說中了,葉塵在看清趙普和趙光義在此事的摻合之後,還真撒手不管了。看這樣子是想遊山玩水了。至於人皮面具,離開開封前,我給他時說了易容面具是從活人臉皮上剝下制作,當時看他神色表情,便知道不到生死關頭,他是絕對不會使用的。”

李思煙聽到玉道香的稱贊,只是適當的流露出一絲喜悅之色,緊接著便說道:“小姐!是不是按照我們之前所說,設局將葉塵拉下水。讓他摻合進兩趙之爭中。”

玉道香對於李思煙能夠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感到非常滿意,點了點頭說道:“既然他前往泗州,而那泗州知府貪汙最為嚴重,那就在泗州將他拉下水吧!”

……

……

所謂江淮地區,其實主要是指淮南路、兩浙路的大部分地區。這兩路之地實乃魚米之鄉,大宋最大的糧倉,也是南北大運何所過的主要路段。

葉塵在宿州時,便帶著護衛悄悄下了欽差官船,聯系上了李君浩四人,匯合於一起,裝扮成尋常富貴人家外出尋親訪友,一路上遊山玩水,向泗州前行而去。

葉塵決定往泗州一行卻是有三個原因。

首先,泗州這個地方,葉塵在後世時印象便很深。

據葉塵所知,泗州可謂是歷史悠久,夏商周時便已經是當時徐國的一個縣。《鳳陽府志》中都有提到:“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雖平曠,而岡壟盤結,山水朝拱,風氣凝翠,形勝之區也。”《泗州志》則雲:“泗州在州境極南,面長淮對盱山,城肇於宋,舊有東西兩城,皆土築,明初始更磚石為之,合為一城,汴河徑其中,周九裏三十步,高兩丈五尺”。

另外,有關泗州還有一個非常有名且帶有神話性質的真事:明代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在泗州城北十三裏處找到了朱家祖墳。於是大興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屍骨。明祖陵的聲威既給泗州城帶來了空前繁榮又給其帶來隱患。最終使這座形勝之區的千古名城,於清朝康熙十九年,遭到滅頂之災,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永為黿鼉之窟。”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個龐貝。由此,在民間至今到處流傳著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話傳說。

即使在後世,都還有個古泗州遺址。而且葉塵還親眼去參觀過,葉塵很想見識一下後世的泗州遺址恢復成原貌的樣子。滄海桑田的今生後世,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見證的。

其次,泗州城雖然地勢低窪,夙稱澤鄉水國,但由於水陸交通發達,實為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沖,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南糧北上皆在此中轉,成群結隊的船只在此停泊。葉塵來江淮之前,特意查看了有關江淮地理、風土、人情,記得其中有詩贊道:“官艫客鯿滿淮汴,車弛馬驟無間時。”這樣的地方,實乃此次籌集糧食最為關鍵的一處。葉塵雖然不願意摻合進趙普和趙光義之間的暗鬥,但既然是此次江淮之行的欽差副使,又一心想讓籌集糧食一事順利完成。那麽這樣的地方總是要去的。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葉塵的私心。泗州城不但水陸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更是旅遊之勝地,葉塵前幾天在船上,便聽賈憲提到過泗州十景,什麽即浮梁練影、回瀾晚鐘、淮水浮煙、盱山聳翠、禹王台曉月、靈瑞塔朝霞、濕翠堂春霽、掛劍台秋風、九岡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環帶。一聽名字便知道是遊山玩水的好去處。

還有大宋五大名刹之一的普照王寺也正好在泗州,聽說其主體建築僧伽塔,高三百尺,影投淮水,蔚為壯觀,在大宋極為有名。

甚至在百年後,對於泗州的這些迷人的景致,歐陽修都有詩:“蒼雲碧天竹色靜,暖日撲地花日繁。”蘇東坡也贊過:“澹涓涓,玉宇清閑,望長橋,燈火亂。”一心想順便觀光旅遊一番的葉塵,怎能不去一趟泗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