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從哪裏來 回哪裏去(二十一)(第2/2頁)

原本滿清各旗的滿洲、蒙古、漢軍的牛錄總數超過四百個。但是寧遠一戰之後,各旗的牛錄大多都被已經打殘。加之後來多爾袞將大量滿人調入天佑軍之中使用火器。許多牛錄都是用蒙古人和漢人,甚至是包衣們去充數。因此,現在的滿洲八旗實力大不如前。滿清的作戰主力已經轉變為全新的天佑軍。

除去沈陽城外,像是遼陽、鐵嶺、金州、岫巖、復州等地的駐軍和青壯們全都被抽調一空。那些地方現在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和婦孺們。都不用明軍的大軍過去,隨便一支兵馬都能夠順利收復。

只是,高陽和多爾袞想的一樣。這一戰的核心還是在沈陽城!

對於滿清來說,丟掉沈陽城也就是等於失去了一切。他們必然是要不惜一切代價的堅守。試圖用長時間的圍城消耗戰迫使遠道而來的明軍退卻。

為此,多爾袞不僅將滿清一族剩余的十四歲以上的男丁給集中到了沈陽城。更是將各地幾乎所有的存儲物資全都運到了這邊。尤其是糧食。

為了減少糧食的消耗,沈陽城內的絕大部分老弱婦孺們都被分送去了各處。那些地方的存糧不多,一旦沈陽這邊的戰事久拖不決,而明軍又不肯退走的話。必然會是一場恐怖的大饑荒!

而對於高陽來說,滿清權貴們將幾乎所有能用的人和物資都集中在了一座城池裏面堅守。這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因為高陽只需要攻占沈陽城,消滅城內的滿清最後力量。那整個北方在俄羅斯的探險隊到來之前,都不會再有任何的風險。至於那些四下裏散布的城池,只要占領了沈陽城,留下的駐守軍隊們就足夠掃平這些地方。

雙方不約而同的都將主要目標放在了沈陽城。一方試圖堅守,一方試圖進攻。兩支在訓練裝備上差距了一整個時代的軍隊,即將在這座城池上演血與火的激烈碰撞!

沈陽這個名稱,始於元朝成宗鐵穆耳當政的元貞二年,即公元1296年。

而沈陽城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二千年前戰國時代的候城。秦漢時期的候城縣,以及其後遼金兩代的沈州城,元代的沈陽路和明朝時期的沈陽衛城。

皇太極在即位之後就開始對沈陽城大興土木。從他登基一開始就大規模的修建沈陽城,一直到他病死之前才算是修建結束。

修築後的沈陽城規模是城周長九裏三百三十二步,比明朝時期的城周長多出三百零二步。城高三丈五尺,比明時的城墻加高了一丈。城闊一丈八尺,城墻內外皆用磚石築成。城墻上築有女墻,高七尺五寸,設有垛口六百五十一個,極大的加強了防護措施。

四面城墻設有九座城門,同時還建了各為三層的門樓八座,角樓四座,並在甕城設了沉重的吊閘。

城外還有環城的護城河。河寬十四丈五尺,周長十裏二百零四步。城池的面積是東西寬三百九十三丈八尺,南北長四百二十五丈六尺,合計一千六百七十六萬零一二八平方尺,為兩千七百九十三點四畝。

皇太極修城垣、建宮殿、築皇陵,修太廟、天壇、地壇,造四寺四塔,開商埠,置內閣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處。將這裏建造成了一座在這個時空來說極為宏偉的堅固都城。因為當時滿清壓根就沒有想過進關,這裏就是他們一族最重要的地方。這也是多爾袞等人的信心所在。

只是,這一切在高陽看來沒有任何意義。這個星球上從來就沒有攻不破的城池!

在已經是完全火器化,擁有大量威力無窮火炮的明軍面前。這座在當地人眼中堪稱宏偉堅固,但是在高陽眼中卻並不算什麽的城池並不是有多麽難以攻陷。石頭和磚塊是不可能阻擋炮彈的。尤其是那種鋪天蓋地般的猛烈炮擊!

多爾袞站在沈陽高大的城墻上,看著城外遠處那營盤縱橫,旌旗飛舞,一眼望不到邊的明軍大營。震撼的完全說不出話來。

一支軍隊是否強大,單單只是憑借著那股無形之中的氣勢就能看的出來。

眼前這支明軍,那種直迫人心的強大氣勢幾乎已經能夠在軍營上空形成實質!

“這次……完了。”多爾袞終於垂下了腦袋,目光無神的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