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逝

蔣介石平定了商團,後顧之憂解除了,孫中山終於放心了。

10月26日,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四天後,孫中山在韶關發表通電響應,決定北上。

雖然胡漢民、蔣介石,甚至包括周恩來都反對孫中山北上,不過他依然堅持己見。

他是這麽解釋的,北京是中國政局的中心,全國的目光都注視著北京,國民希望看到我去北京處理善後,就算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只要我去了,就不會辜負國民的希望,還可以揭露張作霖和段祺瑞軍閥禍國的本質,讓國民看清這夥人,進而更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北上之前,孫中山做出幾項重要人事安排:

一、令胡漢民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

二、任命譚延闿為北伐聯軍總司令、樊鐘秀為先遣總指揮,繼續率軍北伐,以此作為自己去北京談判鬥爭的堅強武力後盾。

11月13日,汪精衛陪同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北上。

“永豐”艦途經黃埔,黃埔師生全體列隊於岸邊,蔣介石請孫中山登岸與黃埔師生話別,這是孫中山最後一次踏入黃埔。

在汪精衛等人陪同下,孫中山乘汽艇上岸。他似乎知道很難再回到這個被自己寄予最大希望的校園了,在臨行之前一一巡視了學生宿舍、教室、食堂,觀看了學生的戰術演習。

隨後孫中山向全體學生發表了簡短而熱情的演講:

民國建立已經十多年了,國家依然紛亂,軍閥橫行,戰火不休,而黨內部分同志意志消沉,忙於追逐名利。在這些同志看來,革命就是開公司,投身革命就是入股,將來等著分紅。可是我想用行動告訴他們,革命不是開公司,投身革命不是入股,不是為了分紅,投身革命是為了挽救中國,挽救民眾,因此唯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革命才有成功之希望。何況我已經59歲,死也可以瞑目了。

今天黃埔學生,能忍苦耐勞,努力奮鬥如此,必能繼承革命事業,必能繼續我之生命,實行我之主義。凡人總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學生諸君,可完成我未竟之志,則可以死矣!

……

孫中山的厚望讓在場師生無不熱淚盈眶,熱血沸騰。蔣介石隨後發表講話,告誡全體學員牢記總理訓導,為革命努力奮鬥。

全場近千人同時立正,舉起右手,握緊拳頭,面向孫中山,一字一句從胸腔中噴出:

我們向總理宣誓,牢記總理訓導!

堅決與軍閥鬥爭到底!

堅決與帝國主義鬥爭到底!

願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流盡最後一滴血!

千個年輕的喉嚨吼出的聲音激昂熾烈。

千雙堅毅的目光閃爍著耀眼的狂熱。

千張英氣的面孔莊嚴激動。

千條槍般筆直的身軀挺立在獵獵軍旗下,任狂風呼嘯,任暴雨肆虐,任烈焰滔天,無畏無懼。

他們在這個年代接受過不錯的教育,他們在國家危亡、民族危急時沒有逃避,沒有尋找僻靜的港灣,而是無怨無悔地投入黃埔艱苦奮鬥!

在此後的二十年裏,他們的血將灑滿祖國大地和異國他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活到和平來臨,可是,此刻他們只有一個念頭:救中國!

“永豐”艦漸漸遠去,載走了近代中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孫中山12月31日到達北京,沒有料到竟然在北京一病不起,住進協和醫院一查,是肝癌。

此後的手術也未能挽救孫中山的生命,他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靈柩安放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直到1929年5月才由國民政府安葬於南京中山陵。

在他彌留之際,吳稚暉起草,汪精衛等人共同參與制定其政治遺囑,由汪精衛念給病榻上的孫中山聽,孫中山首肯後,在臨終前一日簽署,隨後由親屬宋慶齡、孫科及當時在病房守護的張靜江、吳稚暉、汪精衛、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何香凝等依次簽字為證明人,汪精衛最後又署名為“筆記者”。

孫中山先生的政治遺囑全文是: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全書至此,關於孫中山的筆墨甚多,其中有褒有抑,這一切都是按照史料行筆,旨在還原一個真實的孫中山,一個有血有肉的孫中山。

孫中山只是一個凡人,他不是聖人,也不是神,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