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宣言簽訂完畢後,孫中山長出一口氣:以後自己再也不是孤家寡人,終於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靠山。

一個月後,孫中山第三次回到廣州主政。

局面依然很困難。

孫中山對廣東根據地的控制並不牢靠,不僅因為楊希閔、劉震寰和陳炯明等軍閥四處搞武裝割據,也因為他手中沒有錢,更因為這時他已56歲,疾病纏身,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兩年後他就將死於癌症。

不過孫中山還是在廣東組織了一個政府,名字變了,從“中華民國政府”變成了“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他也沒有再任大總統,而是任陸海軍大元帥。

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被任命為大本營參謀長,看來孫中山是真心地栽培蔣介石。

此外,孫中山放棄了“護法”口號。

簡單說來就是,孫中山擺出了一副在短時間內不會與北京政府為敵的姿態。

從他的這些舉動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創造條件先練好內功才是硬道理,只有包含政治、經濟和軍事在內的綜合實力上來了,北伐才有取勝機會。

不過他也僅僅是從名義上放棄對抗,實際上廣東政府還是一個割據一方的政權。

孫中山的辦公所在地自然是在廣州。廣州是一座富饒的城市,市長正是孫中山31歲的兒子孫科。廣州市還有一支質量過得去的警察隊伍,其頭頭(廣州市公安局長)是孫中山的老鄉兼老部下吳鐵城。

市政府財政是軍費的主要來源。因為孫中山只能向省內的部分地區征稅。只能向部分地區收稅的原因前面說過:孫中山真正掌握的只有廣州周邊地區。

但是,要養活廣東政府和軍隊,光靠這些錢遠遠不夠!

於是,孫中山從列強手裏把廣東鹽稅給“挪”了過來。雖然這種外國人管理的鹽稅應由北京政府征收,以償還列強賠款,但孫中山管不了那麽多。他是一名醫生,知道自己所剩時日不多,他必須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趁著蘇聯撐腰的大好局勢,鞏固勝利的果實。

當然,有利害關系的英、法諸列強提出了抗議,不過也沒能阻止這種“挪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