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

在陳炯明的“不盼望”中,孫中山抵達廣州。孫先生不是來廣州旅遊的,他還是來“護法”的。不鏟平專制腐朽的北京政府,不統一中國,就不能停止革命。

處理這麽大的事情,孫中山當然要和廣東省一把手陳炯明談一談,多交流溝通,才能促進合作。

沒想到孫中山剛起了個頭,陳炯明就反駁道:我一貫的政治主張是“聯省自治”,而非武力統一中國,再者,我們就占據廣東一省,兵力財力都不足,有什麽實力去支撐統一中國的戰爭?

說到這裏,得強調一下,孫中山之前想借助德美兩國財力發展自己的計劃破產了。德國成了一戰的戰敗國,自己都保不住,哪還有能力管別人。而美國支持的直系正如日中天,有什麽理由給直系扶植一個對手?

聽完陳炯明的這番話,孫中山怒了:粵軍可是我當初千方百計給你爭取來的,這本來就是革命的武力,豈是你陳某人的私產,廣東是革命的基地,幹革命事業豈能偏安一隅,應該集中一切資源準備北伐!

蔣介石是全力支持孫中山的,他也在一旁幫腔,還把設計好的先征廣西繼而北伐統一全國的計劃講給陳先生聽。

可陳炯明根本聽不進去。

據史料記載,蔣介石此後又做了幾次努力——無論是在私下,還是在正式的軍事會議上,但他的計劃和理由根本不為陳炯明所接受,於是蔣介石一氣之下又離開了廣州。孫中山的那封信白寫了。

陳炯明非但無視蔣介石的計劃,他還反問孫中山:用鮮血換來的共和,只會偏離共和。因為暴力得到的東西,也會終結於暴力。而我們發動革命的根本目的,難道不是“保境息民”,讓老百姓過幾天安寧日子嗎?

孫中山反駁他:如果一個人心肝五臟都已潰爛,四肢怎會完好?一個國家如果糜爛,廣東一隅豈能保全?所以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遠,從大處著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對於孫中山的苦口婆心,陳炯明心想:我掙這點家底也不容易,可不能讓你給我敗完了。於是也就不再說話,保持緘默。

孫中山當然明白他的意思。雙方不歡而散。

陳炯明走後,孫中山實在忍無可忍:既然你不聽我的,那我就撤了你的職!

這事還好被汪精衛勸住:先生,你現在算什麽?人家做這官和你封不封沒多大關系,自然也不是你說撤就撤的,弄不好撕破了臉,咱就下不來台了,還未北伐,咱們就窩裏鬥鬧分裂,徒讓北京笑話,我看先等一等,找機會再勸一勸他。

但孫中山不想就這麽算了,他很快想到一個對付陳炯明的好辦法:你陳炯明把廣東省的軍、政、財權一把抓,以為我就對付不了你了嗎?你不是愛走地下通道嗎?我就給你搭一座過街天橋,大義名分都在我這邊,我要踩著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