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戰爭”

回到雲南的蔡鍔沒有休息,而是立即執行與梁啟超早就商定好的超高難度計劃:盡雲南之力,傾巢而出,占領四川。然後再傾四川全省之力,北出祁山,東下三峽,直入中原,北上幽燕,一舉打垮袁世凱。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通告各界:“盛情難卻,我準備做皇帝了,計劃明年1月1日登基。”

次日,流亡日本的孫中山發表通電,號召國民進行“三次革命”,把袁世凱這個獨裁者打回原形!

1915年12月25日,聖誕節。袁世凱宣布建立“中華帝國”,年號“洪憲”,行君主立憲政體。

這個洪憲王朝有兩處創新。

一是將覲見禮由三跪九叩改為鞠躬,這算是一大進步。想當年,清朝皇帝們為了這個問題和列強們死磕,弄到最後連圓明園也給人家燒了。

二是廢除太監制度和宮女制度,與之前的王朝劃清界限。

袁皇帝正為上面的兩項創新感到得意之際,卻收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聖誕禮物。禮物是一個壞消息: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口號是“反袁護國”,已經誓師出征。

雲南陸軍編成第一、二、三軍。

蔡鍔親率以麾下四千精銳為主力的第一軍自雲南入川,北上中原。人數是少了點,但這已是蔡鍔能拿出手的全部家當。

從日本匆匆趕回的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兵出廣西。說是兵出廣西,實際上只是防備可能來自廣西的攻擊。

雲南境內除蔡鍔外的另一名實力派唐繼堯任第三軍總司令,留守雲南看門。

“護國戰爭”正式爆發!

護國軍起,平亂為重,袁世凱不得不無限期推遲登基典禮。

袁世凱見招拆招,派出三路大軍進攻護國軍,他要以攻代守,以泰山壓頂之勢迅速擊潰護國軍。

第一路、第二路由天津小站出身的少壯派軍官曹錕統率,其中一路由吳佩孚、馮玉祥兩大猛男做先鋒,入川進攻蔡鍔的護國軍主力,另一路由北洋第六師(原第六鎮)師長馬繼增率領,過湖南,進攻雲南的護國軍大本營,圍魏救趙,攻敵必救。第三路由龍覲光率領,由廣東出發,借道廣西,配合馬繼增夾攻雲南。

戰鬥首先在四川邊境打響!

朱德率領的護國軍先鋒部隊在棉花坡與北洋軍遭遇,小挫大意輕敵的北洋軍,未來的朱德元帥在棉花坡一戰成名。但北洋軍因此重視起了護國軍,對護國軍來說,局勢並不容樂觀。果不其然,一個月後,兵員不足、彈藥嚴重消耗,綜合實力處於下風的護國軍被迫撤退,由攻轉守。

奇怪的是,曹錕的北洋軍卻按兵不動,並不乘勝追擊,戰事進入相持狀態。曹錕明明占據優勢,為何休兵不戰?

答案應該離不開如下可能性:

可能性一,以曹錕為首的前線軍官並不支持老上級袁世凱稱帝,但也不想拒絕出兵公然得罪對方,所以在擊退護國軍後,見好就收。

可能性二,為了保存實力。

可能性三,由於日本人介入戰爭,暫時觀望一下。

由於袁世凱一貫的堅定反日立場,尤其是他近年來日益向歐美列強靠攏以制衡日本的政治立場,日本必除之而後快。

因此在護國戰爭開始後,日本內閣就通過決議:為推翻袁世凱政權,日本將大力贊助如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以及宗社黨為代表的反對政治勢力。

勢頭正盛的雲南護國軍,自然也受到了日本人的重點關照——軍火以及軍事顧問團隊(李吉奎《護國戰爭與日本》)。

曹錕休兵的時候,馬繼增那一路進攻雲南的軍隊才投入戰場。這是因為湖南和雲南的交通條件太不理想,路太難走。

馬繼增率軍兵臨城下,而唐繼堯手頭的那點兵和將用來防守雲南一個省實在是捉襟見肘,幾乎處處是防守漏洞。

雲南局勢危殆!

陷入被動的蔡鍔和梁啟超開始尋找援軍,四處求救。求救效果並不好,大部分人都推三阻四,不肯給個痛快話。

好在有一個叫王文華的,不負二人厚望。

王文華的家族在貴州很有實力,他舅舅劉顯世手下有兵(護軍使),跟立憲派關系也不錯,是貴州的土霸王,而且劉顯世還欠蔡鍔一個人情——當年蔡鍔派遣唐繼堯幫他擺平了強大的對手,為他在貴州稱王稱霸做出過很大的貢獻。

1916年1月27日,在王文華的策動下,劉顯世宣布貴州獨立。

隨後,王文華率軍出貴州,對抗馬繼增的大軍。

戰鬥很快爆發。

王文華的部隊不僅戰鬥意志堅定,而且有未來的名人何應欽這樣有潛力的將領臨場指揮,而北洋軍既不擅長山地作戰,又是驕兵,徒具人數和裝備優勢。在王文華部的偷襲之下,北洋軍連續小輸幾場。

連敗的馬繼增非常郁悶,自己瞧不起護國軍,結果人家跟自己玩兒命,吃了敗仗。太輕敵,太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