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憲派(第2/2頁)

總而言之,士紳們要知識有知識、要技術有技術、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錢有錢,活動能量極大,非常有實力,擁有相當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

如果說帝國的根基是百姓,那士紳就是聯系朝廷與百姓之間的樞紐,他們可以決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按照其實力,士紳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上層士紳,中下層士紳。

實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上層士紳的關注點在朝堂,他們希望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改變國家政策走向,如張謇、湯壽潛、鄭觀應,以及“保皇二人組”——康有為、梁啟超。

中下層士紳的關注點在鄉間,他們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充作官民上下溝通的紐帶。他們一邊將官府的命令傳達給老百姓,配合官府向老百姓征稅,維持地方治安;一邊又作為基層民眾的代言人乃至於地方利益的代表,與官府討價還價。

所以,歷朝歷代最基本的行政級別就是縣,皇帝的任命到縣官為止,沒辦法把手伸到縣級以下的基層。

當然,士紳這個能夠決定國家命運前途的群體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利益,也有矛盾。雖說一個大胡子偉人講過: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變化發展的。但就現階段而言,士紳的思想狀態還是比較有規律的:

有些人求穩,要求君主立憲,如以張謇為帶頭大哥的那個圈子,這類人我們稱之為立憲派。

有些人激進,雖然他們所追求的也是民主憲政,但他們的目標不是君主立憲的英國和日本,而是民主立憲的美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以民主選舉出來的總統取代君主做國家元首,即總統取代皇帝做董事長,又稱民主共和。這類人贊同孫中山他們的主張,我們可以稱之為同情革命派,甚至有些人就是革命派。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小富即安,只要沒人來破壞現有規則、只要沒人來損害他們的利益,那就愛怎麽著就怎麽著吧,安穩就好。

好了,關於“士紳”的枯燥話題到此為止,話題回到張謇身上。

話說張謇在日俄戰爭開打後不久,忍不住寫了一封信鼓動老同事:你老人家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地位有地位,應該抓住這個機會為國家的政治改革做些事情(公今攬天下重兵,肩天下重任矣,宜與國家有死生休戚之誼……不及此日俄全局未定之先求變政體,而為揖讓救焚之迂,圖無及也——沈祖憲《容庵弟子記》)!

其實不用張謇鼓動,袁世凱並沒有忘記“實現民主憲政”這個光輝的政治理想,他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變革時機和尚可的外部環境而已。現在日俄之戰大局已定,舉國要求立憲,袁世凱等的機會終於來了!

不過,在繼續講張謇和袁世凱再次並肩戰鬥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關心一下士紳中的革命派對立憲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