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平盧(十三)(第2/2頁)

正所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之下,他們這些不得不尚在前方奮戰的關內軍將士,就似乎一下子被暫時遺忘了。

可以說,除了據守潼關的顏鐵山麾下蜀軍,看在昔日淵源和共事同僚的份上,曾翻山越嶺的繞了老大一圈給他們送來幾批或多或少的補充外,就再也沒有任何後方的補充和支援了。

可以說再這麽下去,就怕是關內軍還未被當面之敵摧折打垮,就已經先被餓死在自己的值守上了;因此,就算是他那位將主高寵,有意效法史上的那位張中丞故事,也只能放下對朝廷的指望,而給麾下兒郎們別尋一條出路了。

他如此滿肚心思和悲憤的抵達了淮水之後,突然發現自己前來時乘坐的那艘商舶已經不見了;在原有的位置上取而代之的一只規模不小的船隊,而在船隊的前頭甚至還有一艘武裝過的水輪炮船。

“這是……”

這不由讓他大吃了一驚,然後才如夢囈一般的聽得對面船上下來的人對他招呼道。

“這算是大都督府的一點心意……”

“還請將軍不要推脫和介懷……”

“我家主上有言在先……”

“就算是如今的都督府暫且無兵可用……”

“但看在貴部始終堅守在前沿的忠直勤勉份上……”

“無論如何也要想法子勉力……幫上一幫的……”

“除了船上的三千只火銃和相應子藥之外,還有萬人份的口糧若幹……”

“此外,同行的這些船只回程也不會空載……”

“若是軍中有什麽放心不下的牽掛和負累,都可以先送過來再說……”

“放心……”

而與此同時,在羅府後宅的內花廳裏,一個身材嬌小而威嚴滿滿的身影,對著前來回報的人道。

“這一切還尚在我可以權益處置的職分內……”

“只為是將來可能發生的某些事情……預先埋下一個楔子和後手而已……”

“就算那個家夥身在這裏,也會贊同如是處置的……”

……

而在已經本占據了大半的幽州城內,我也似有所感的突然擡起頭來。

“銀槍都、神威營?校節都、奮武衛?鐵蘆營……”

隨即,我看著被成堆丟在路邊的各色旗幟和鼓杖,不由嘆息道。

“這麽說,開始與我軍交手的,已經是這些平盧將門的私屬部曲了麽……”

“看來,另一條線上的交涉,已經失敗了啊……”

這時,有一個聲音為我提醒和介紹介紹到。

“這兒就是閔忠祠了……”

然後,我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一座古樸滄桑而占地廣闊的建築面前。

“乃是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二征高麗得歸,於此有感將士傷亡而特地立祠為奠……”

“但直到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竣工……”

“安史之亂時,一度為逆賊安祿山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才得以恢復故名。”

“直到景福年間,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增建眼下的這處‘憫忠閣’。”

“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

“據說,這些行道的柏木和古楊……”

“都還是唐太宗征高句麗時,所移栽下來的……”

“距今怕沒有五六百載了……”

“這兒的碑林,乃是唐初的虞世基、褚遂良等書法名家,所相繼提留刻銘的……”

“又有歷經開元、天寶、乾元、泰興、華光五朝元宿顏真卿所做的《勒北序》……”

聽著身邊的介紹之語,我也是滿心感嘆和思緒回轉的徘徊、觀攬在期間,看著那些四壁上密密麻麻的神牌和勒名;當然了據我所知的另一番時空,這個時代的閔忠祠在後世還有另一個名字——法源寺;

我則是因為著名的台灣大噴子李敖的作品《北京法源寺》,才知曉有這麽一個地方及其來歷的。

這本書以穿插在歷史事件當中的大人物為主角,貫穿了各種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強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經世濟民等,舉凡重要的主題;

因此,在這處閔忠祠演變而來的法源寺當中,既見證和收斂過那位因為一部網絡小說,而被黑得底朝天的“五年平遼袁督師”被所信賴的君王千刀萬剮的最後下場;

也曾作為一出秘密據點,停放過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所殺害的革命先烈——初代共產小組成員李大釗的最後遺體。

不過,現在這座還並不怎麽古老的建築,將要在我的手裏參與和見證到另一段全新的歷史進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