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風動(二十)

洛都的皇城大內,正在舉行朝會的明堂之中。

一身披甲戎裝的執金吾張恭行,站在數人合抱的黑漆楹梁大柱下的帷帳後,用眼角的余光仔細觀察和打量著,那些正在覲禮的朝臣們。

張恭行乃是前朝那只“羽林孤兒”的後裔,也是乙未之亂的初始,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存在。

“羽林孤兒”的概念可以上溯到光宗皇帝的泰興年間,但是起淵源,卻是始於安史之亂中。

因為當時開元年間的潼關大敗之後,雖然長安成立還有若幹,拱衛天子的北衙六軍,但長期養尊處優在京師而日益馳廢的他們,在遇到敵汛的時候表現的實在過於不堪,居然是在敵人威脅面前,從軍營裏一哄而散或是跑到街面上去城市搶劫。

最後能夠護送玄宗皇帝及太子王公大臣一行出奔西狩的,只有羽林大將軍陳玄禮麾下勉強拼湊起來的千余兵卒而已。

然後才有路遇萬裏歸國投軍的梁公,就此收攏殘兵為天子斷後,大破叛軍的追騎,又於馬嵬坡鎮壓了,因為饑餓和怨懟引發護駕各軍的逼宮之變。

因此,被脫難的開元天子當場委命為左龍武中郎將,尚以年幼的雍國公主羈縻之,總制禦前護衛事而一路護送入蜀;也由此開始了後來一系列的轟轟烈烈的傳奇故事和經歷。

當然了,到了此時此刻,北衙六軍之名在事實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只是後來開元天子中途退位為太上皇,以太子亨為新君奔西北而別開朝廷,以總領天下勤王兵馬事。自此形成蜀中小朝廷與平涼朝廷,很長一段時間並立的局面。

因此,梁公在蜀中取其田土財賦,而廣納關中流民,擇選健兒勇士重新編練了左右龍武軍和左金吾衛的資序,為太上皇屏護左右。並以此三大軍序為根基,力圖克復經略關中和山南東道。

乃至成就了日後南征北戰,東平西討而滅國無算,海內海外拓土萬裏的不世和赫赫功業。

而肅宗在西北平涼,以追隨的扈從子弟重建了羽林軍,又前來勤王的西北邊軍中,擇選精銳變作神武、神策諸軍。

自此經過數年的征戰往復,關中光復而叛軍西竄,南北兩代天子相繼移駕還都之後,拱衛大內的力量,也就變成了北衙八軍並立而輪流宮禁的格局。

然後又有肅宗皇帝寵信的內官李輔國,另建英武軍和射聲隊為大內警掖,外以察事廳為爪牙刺探京中,堪稱權熏一時;

後來更是乘肅宗病中,內勾連張皇後把持和閉塞禁中,外援以手中兵權的兩大藩王,發動奪宮之變而意圖另立他君。

被梁公及時撲滅事敗之後,得以太子身份繼位的光宗皇帝,痛定思痛之下開始大力整頓北衙各軍,而廢止宮禁名下那些諸多名目的武裝序列。

這才形成了龍武軍出自關中屯戶,神武軍出自西北邊軍選銳,神策軍出自勤王各軍健兒,羽林軍選自京中勛貴子弟等,北軍中的幾大源流。

這時候,光宗皇帝才開始考慮,效法前代肅宗與玩伴王忠嗣的故事,推而廣之將那些為國死難的軍將孤兒,給收攏起來養在宮中成長,作為東宮的扈衛力量。

在後來泰興改新的一系列大政當中,固然是革新汰弊的是國事走向中興,但也觸犯和許多舊有勢力的既得利益。

於是最終釀成了激變,以逐漸失勢的權宦魚朝恩,勾連子乾元新政到泰興改新以來,被嚴重削弱的山東七大氏族,以晉陽王氏為首的河北當地頂級門閥和實力派,發動了洛陽城中的布置,而對剛剛巡幸到此地就糧的光宗皇帝,悍然發難而圍攻於宮城之中。

這時候,以勛貴子弟充任的羽林健兒,再次暴露出其軟弱和動搖以及不堪大用的一面,反倒是那些被隨行從駕的孤兒軍,卻成為拼死抵抗護衛皇帝的最後一道中堅力量和防線。

他們和敵人死戰在一起的屍體,幾乎堵塞了宮門到過道的每一處位置,最終為天子爭取到足夠的時間,退入圓壁城中,也等來忠於王事的救駕大軍。

是以經此一役後,這些孤兒軍的幸存者都得到了大任和重用,就變成名正言順的羽林孤兒,成為左右羽林軍中世世代代,最得天子信任的中堅力量。

然而正所謂是此一時彼一時也,就是這些世世代代被放在離宮行在裏,從小培養長大的羽林孤兒;最終也成為乙未年間,那位“瘋帝”孤注一擲發動反撲,而誅滅當權的京畿梁氏一族的基本武力和最初的憑仗。

因此,在乙未之亂最瘋狂的時代,這些形同“助紂為虐”的羽林孤兒也成為了,被各路軍馬瘋狂報復和殘殺的瘋帝一脈,帶進歷史塵埃的陪葬品。

因此,在承光帝受傷再次重建的羽林孤兒,不過經過歷代的時過境遷,這些羽林孤兒效忠的對象,已經被鵲占鳩巢的換成了攝政一族,而成為大內天子最嚴厲的看守和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