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萌動(三)

站在蘆關的墻頭上,目送著遠去的大隊人馬之後,我也下達了出發的而命令。

雖然有更多不確定的命運和選擇在等著他們,但依舊暫時和我們沒有直接的關系了。分道揚鑣之後就是繼續北上,將我預定的好處和利益,先拿到手再說了。

至於還留在開義城裏的那些人,無論是我方或是羅允孝那邊,都暫時性的選擇了無視,他們顯然遺忘,或者說,站在羅允孝的立場上,並不希望他們這些資深家臣,出現在這只討伐大軍裏。

這就是所謂的擱置分歧,共贏互利吧。

當然了,光靠我這手上的七八千人,放到遼西五州之地內,哪怕按照最基本的城邑為單位,平均分攤開來,也就是撒胡椒面一般的,基本起不到什麽作用。

因此,我只能重點的解決一些局部的要點,以點帶面式的來確保和緩解,對整體控制和影響力不足的問題。

比如現在北邊的兩州之地,效法南邊的故事,依托多山的地勢,先建立起一道最基本的防線和勢力邊沿來。

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放棄掉一些,缺乏山河險要的遮護,而需要花大力氣才能維持的地段和邊角。

但至少相比羅藩為首的聯軍,在初戰遼西之時,所遇到的各種重重反抗,種種困難和麻煩,這回我所要面對的情況則要簡單的多。

因為先期抵達接管當地的那些各家諸侯們,已經先行變相的幫我清理過一遍了。其中好些以薛氏殘黨為名,被擄賣的俘虜還在南邊的額港口裏,等待裝船去淮東呢。

只要堂堂正正的長者實力碾壓過去,將地方離散的各種零星武裝力量,給一鼓作氣的蕩平和收拾幹凈;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是在山地丘陵之間,殘留的那幾家諸侯勢力,也就沒有了多少插手的余地和撿便宜的膽量了。

畢竟,在這場羅藩本家劇變引發的動亂當中,他們同樣也是某種程度上實力大損的受害者和當事人之一。

此外,就是善後和後續經營的問題了。

這一次陰差陽錯的在淮東的海對面,一下獲得這麽一大片的新地盤,也等於是將我方需要維持和保證的戰線,一下子增擴了倍半以上。

同時也帶來各種資源投入和政權設置上的困難和緊缺,畢竟物資可以抽調和暫挪,相應管理和經營地方的人手,卻不是那麽容易補充過來的。

需要一個穩步的培養周期和實踐實習的緩沖過程,才有可能初步滿足日常的需要。

這就是,計劃和預期一變再變的結果,所造成各種猝手不及,或者說消化不良的後遺症,需要慢慢的收拾和彌補了。

好在淮東外部,暫時沒有太過強勢的對手,也沒有什麽嚴重的敵患和壓力;可以見招拆招的用足夠時間周期,來慢慢經營、糾正和補全這些問題。

當然,前提是內部沒有較大的災荒,或是外部大規模戰事的需求,不然以淮東數十萬軍民,這些年辛辛苦苦的積累和生聚,照樣也要捉襟見肘或是後繼無力的。

相比位於遼河平原上的東部三州,或是南方沿海平原貫穿其間的南面兩州,乃至八州產出最豐的遼西郡本身,北方的耀州和屏州,真可謂是乏善可稱且相對狹促的下等小州。

既無像樣的礦產冶煉和手工業,適合耕作的土地也是不多,還被綿連起伏的山丘,給分割的支離破碎,只是相互之間沒有什麽像樣險阻和崎嶇,而隨著流經境內的大淩河上遊峽間,將大多數城意和人口聚居區,保持著基本的連接和貫通的狀態。

因此,無論是在人口還是賦稅錢糧上,都是處於薛氏主導的遼西八州,某種墊底的狀態。

但是當地好歹也有一個特色產業,就是在山地丘陵間發展起來的林草畜牧業,可以出產牛羊和優良的大材;

而從這裏出發,沿著大淩河溯流而上,繼續向西或向北的重重大山之外,就是所謂的山外草原各部,以及管領他們的塞外諸侯;因此還有傳統的茶馬貿易延伸出來的邊市和通商活動,作為某種經濟活動的上補充。

雖然說期間通商的大部分利潤和出兵征掠的收益,通常都歸薛氏本家所有,但是長期不斷來自草原的畜馬,也大大促進和改良了當地的畜牧業。

因而,作為遼西薛氏的軍事支柱之一,所謂擅長跋涉翻越山地,亦能在狹窄處做短距離突擊的薛氏藩騎,就是靠北面兩州的出產為基礎,而世代積累和發展起來。

而目前最大的關鍵,就是抓緊時間組織人力清理修繕道路,並由此建立起一條依托海路而貫穿遼西南北,全新的糧台分布線和戰地輸送體系來。

自古從傳統輸送的物流效率上來說,人力不如畜口,而在畜口之中,牛驢不如健馬;而健馬的馱負,卻又比不上車馬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