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兵戎(九)

運河之畔,向青州班師的準備工作,仍在有條不紊的繼續著。

而隨軍的炮團,正在將一些小炮或是輕炮,搬到車船上去逐一固定好。

這也是這次出戰後的偶然所得,這樣可以在伴隨大軍前行的時候,順帶提供一些近岸的火力支援。

這裏雖然地處平原的黃泛區,但是相對密集延伸的運河支系,卻成了某種天然的防線,只要搭配以足夠的船只機動的話。

如今的戰線,暫時被維持在了鄆州一線,以濮、曹、鄆三州交界的雷澤縣為核心,建立哨壘和烽燧,作為最外圍的警戒線。

在這裏我也成立了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水軍,雖然初步只有兩個營的人馬,漕運的車船十幾艘,外加幾十條平板大船而已。

而其中大多數槳手船工,兼作肉搏戰兵,皆來自本地人士。目前以大野澤畔的河道入口——巨野縣,為後方駐留和訓練基地。

主要職責是負責沿河機動巡曳,在需要的時候輸送和支援陸師的戰鬥。

在前方情況不利之下,還可以沿著運河掩護其他部隊,退入大野澤,繼續與來敵周旋,而為後援爭取時間。或者幹脆沿河轉入濟水,向齊州和濟州方向撤退。

在我率領的大隊人馬相繼歸建後,一個直屬兵馬使和一個州兵馬使,外加三到四個防戍營,將成為支撐鄆州前沿,與北軍對峙的主要戰力。

從臨沂換防過來的第一兵馬使風卷旗,和新任的鄆州兵馬使折可適,將成為這路人馬的正副主官。

而有了人心相對靠攏的鄆州,作為本方勢力的外圍屏護。我就可以稍稍空出手來,處置和肅清一下處於後方的濟州、齊州、兗州境內,那些被擊敗或是打散後,流亡於道。

途的番胡余孽,流民殘匪之屬。

這時回程過境的部隊,就正好派上用場了。

根據之前地方肅清的經驗,他們將被按照馬步炮各種合編成更多混成中小戰團,並配備足夠的代步坐騎,以更加靈活機動的對應地方清剿的需要。

然後,就可以進一步消化和梳理,這些地區現存的資源和人口。哪怕是作為第三類,就地維持現狀的丙區來處理,也可以為鎮撫府治下,增加不少現成人口和田土、產出。

這樣也算是有所征拓,將戰線向東推進了不少,獲得了至少兩州之地的折轉緩沖,讓我這次西征之行,不至於缺少實質上的建樹。

但是隨著地盤的擴大,與傳訊、交通距離的拉長,我也需要一種傳達和響應方式更快的通訊手段,作為傳統的快馬寄遞和烽燧傳警之外的補充手段。

特別是對於眼下,正處於我勢力範圍突出部的鄆州來說。

而眼下所能獲得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就是嶺外正在使用的有線電報線路了,但這些前代的技術殘留,卻是南朝一只保持和壟斷的國家機要,沒有那麽容易搞到手。

而要想自己研發的話,雖然有明確的方向和科技樹,但是在具體材料工藝上,卻需要慢慢的積累和實踐。

比如作為導線的金屬抽絲工藝已經有了,如果不在乎那點傳導損失的話,直接用鐵線也可以湊合。而作為線路絕緣和防腐蝕的外部保護手段,在缺少塑料外皮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外塗大漆,或是包裹杜仲膠的土法來解決。

但是作為提供電脈沖信號源的基礎設備,原始缸式鉛酸反應電池,所需要的化學原料,在三酸兩堿進入量產之前,還無法自行解決。

因此,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一種過渡性的手段。也就是眼下,正在我面前建造起來的,像是木制塔樓風車一般的高層建築。

在大野澤畔一處遺棄的烽燧土台上,來自建生軍的工程兵和軍匠們,用鍬鏟刨除那些已經風化或是松軟開裂的夯土外皮,直到露出相對堅實的深色內裏,再按照可以利用的部分,抹上一盆盆用來加固的三合土漿。

而另一些士兵,則圍繞著烽燧殘址為中軸點的,交叉畫數條五十步長的直線,再沿著支線對角掘土為溝,並碾篩夯實成一道新的墻圍,再用碎石包貼城一道矮墻,作為附屬建築的規劃。

大量新燒的土磚,被包貼在塗滿新鮮膏泥的燧體上,直至五丈高台,復又插入三只大木支柱,釘板加固成又三丈高的中空尖頂,頂部裝上大盤絞車杠杆等機括。

最終以烽燧舊址為基礎,搭建起一個類似十字風車的高大建築,只是葉片要狹窄的多,通過下部手搖絞盤而轉,還留下來作為夜晚照明的折射鏡室和孔洞。

風車的葉片位置,變成了數條多折的外延長臂,而通過下部絞索的牽引,來改變多節臂棍的造型,進而來表達數十個,到上百個相應的符號來。

這就是在近代一路流行過的,遠距離信號中繼手段——扳臂信號機,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扳臂信號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