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憂喜(三)

作為奠定安史之亂的大變局後,大唐繼續中興兩百年格局的泰興年間,諸多改新的政策之一,泰興軍改無疑是需要濃墨重彩的書寫的一筆。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當權的梁公親領下,對於中外軍的火器化革新。因此,新編成的軍事標準之中。

相對於傳統冷兵器時代鎮、軍、旅,營、團、隊、火、十的編制結構,極大加強了弓弩砲車等遠程投射的武裝配備,同時大量引入了燃燒和爆炸性的火器,成立馬步水射之外的獨立兵種編制。

其中又分為單兵投擲火器的擲彈兵和大型器械遠程投射的神機軍,兩大序列。它們既可以作為單獨作戰的大編制,也可以小規模配屬到團隊一級,作為局部加強力量。

再則就是在營團的舊編上,開始出現配屬大量車馬構成的,攻防一體的重裝車營,以滿足戰地防禦和物資儲備的需要。

因此編練到最後,原本堪堪滿萬的正軍,滿編後可以達到一萬三四千人,然後按照戰時的距離和需要,再由樞密院和兵部額外配屬工淄等營,以提高持久作戰能力,那則擴張到更大的編制。

因為普遍加強了各種配屬,因此對隨軍輜重和後勤輸送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因此編練起來所費甚多。因此在梁公秉政中樞的時代。

最後在中外軍裏,只編成了三軍五衛,既北衙八軍之中的左龍武軍、右龍武軍、右神武軍,十六衛軍的左、右金吾衛,左武衛、左驍衛和右領軍衛,稱之為首甲或是一甲之軍。

南衙十二衛並北衙八軍,亦有部分完成火器化編練的,則被稱為二甲之軍。

在外軍中,則試點性的編練了,部分滿編火器營團的鎮軍,以鎮防望要之沖,稱之為乙編諸鎮。

然後在邊境的戍邊屯軍之中的重點地區和普通軍鎮之中,也多少配屬了比例不等的火器部隊,則統一稱之為丙編之軍。

而火器的生產和制造,則因為天然的政治需要,而長期壟斷和把持在兩京為核心的京畿道和都亟道地區。

這種格局又沿襲了兩百多年,才在乙未之亂中被打斷和破壞掉,打著為龍武系復仇或是清君側,走馬燈一般輪番進京勤王/洗地的,不但嚴重破壞了朝廷中樞的政治生態,也殃及池魚的將壟斷和把持在朝廷手中,數十代人積累下來的國朝技術儲備,給毀滅殆盡。

僅剩下據有嶺外的南朝前身——南海都督度境內,尚存部分相對完好的傳承和發展。

發展至今,火器制造和使用的技藝,因為長期故步自封而甚少進步,甚至有所倒退,再加上持續戰亂對產業體系和生產工藝的破壞和流失,為了從根源上否定,十數代專權梁氏的政治需要,而對梁公遺留下來的事物,進行人為的毀禁或是改易。

以至於北朝配下的軍隊,在火器相關戰術和理念上上,已經遠遠落後於擁有常年實戰經驗的海外諸藩的南軍。這也是嘉佑大進軍中,開局戰事就一邊倒形同摧枯拉朽的重要原因。

但盡管如此,在東繼大統的承光帝,為李唐續命的短暫中興之後,還是嘗試著在北國的版圖之內,利用俘獲自南朝聯軍的大量軍匠和工役,重建了相應的火器部隊,試圖重現史上的輝煌和光彩。

只是因為現實基礎和條件缺失的太多,終究是沒有能夠行程足夠的規模和氣候。又經由張氏專政之後沿襲今,也就是在都亟和延邊少數重點地區,有所配備作為重要的防禦手段。

起碼,在面對那些塞外諸侯和沿邊各藩領下,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代差的。

當第一場雨雪夾著冷風,降臨在河南大地上的時候,我從河北回來已經是第四天時間。

而我和我的部隊正在鄆州、滑州和曹州交界的雷澤城內,一邊等候消息,一邊就地招兵買馬,打算把明擺到手的九個營編額,給先從人事上搭建起來再說。

主要是,鑒於那些鄆州兵,在出戰河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便利和適應性,從鄆州就地再度補充了一批兵員和夫役。

鄆州附近一帶本來就不是什麽產糧區,這些年連著天災人禍,又是大旱又是兵火,以盜匪和亂民層出不窮稱著。

光是去年過冬在饑寒中餓死的人已經不在少數了,因此在這次嚴冬來臨的威脅下,又有一大批同鄉試水在前,在地方上貼出懸慕告示之後,並不缺少選擇為一些糧食和生活物資,而賣身投靠的青壯年。

而每個人付出代價,僅僅是幾袋谷子或是麥豆,甚至是半袋子軍用壓縮幹糧,都可以。當然,如果有基本武鬥或是持兵的技藝,或是之前從軍過的經歷,那就會得到更多一些代價,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摸底。

最後我們獲得總數大概有3-4000的候補兵員和隨軍夫役,而且還是挑選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