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補兵和裝備

隨後,我看見這些人的時候,就不免有些大失所望了。

這些軍卒身穿布衣,少數人才有半身皮甲或是漆竹甲,都帶有被稱為“矮矬子”,“羅圈腿”某個民族的明顯特征,身型也比我部的大多數士兵都瘦小一些,也就比道路上的那些饑民好一些。

這就是派給我們的補充兵員?所謂的扶桑輔兵隊?好吧,我不知道該用什麽表情去面對了,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後方的謎樣生物,是用如何的表情和聲調,來如何吐糟我的。

一想到,我居然要用一群鬼子的祖先作為部下,以類似黃協軍的身份在中原大地上作戰,這簡直是讓人感覺荒謬無比的某種時空倒錯了。

好吧,至少這是國人的內戰,他們也只是某種意義上的消耗品,我如此安慰自己道。

在這個時空,他們作為南海大開拓時代的炮灰和苦力,幾乎伴隨了唐人在海外開拓的所有歷程,所以大多數人或許鄙夷或是歧視有之,倒稱不上什麽厭惡感。

倭國的扶桑藩,之所以盛產各種苦力和廉價炮灰。

主要原因,卻是可以上溯到數百年前,自從孝謙王時代,因為寵信法相宗僧人道鏡、玄舫,並委以重任,而導致了傳統的本土勢力反彈,在平成京爆發以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呂為首的奪宮之亂,然後引入外援之後,才得以徹底擊敗。

然後作為外援的代價,唐人開始在倭國沿海圈地建壘,營田開礦,倭國也隨著各種租借地和分藩,一步步走向了被唐人殖民化的道路。

當然了,這種殖民化是在勸教王化的旗幟下完成的,因為當時的倭國上層,幾乎滿地都是仰慕中華的帶路黨,對來自上國各種經濟文化政治上的滲透,幾乎是倒笈相迎踴躍爭先的毫無抗拒接受。

後來幹脆像其他親藩之國一般,派遣嫡系王子入朝為質,然後在老王隱退或是身故後,由天朝王師直接護送回國繼位,這樣多少直接規避了慘烈的繼位鬥爭。

而作為這種殖民化過程的副產品,也給落後的倭國,帶去相對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豐富物種,因此,長期以往扶桑諸島上的人口也是暴漲了許多,為了緩和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矛盾,對外的勞役輸出,就成了歷代倭國朝廷的一大傳統,沿襲下來。

倭人亦因此有了海生和土生之別,也就是倭國本土出生的和海外藩家內出生的,雖然都是倭人,但是風俗面貌,已經是天差地別了。

因為他們作為唐人種植園裏的打手和監工角色,經常會被配給各族來源的女性,作為配偶繁衍家系,因此他們的後代也因為混血,而千奇百怪,因此更喜歡稱自己為歸化人。

其中一些作為藩主的代理人,回到扶桑國中繼續發展,而在倭國內部,逐漸所謂海生倭人的派系。

不過,這些倭兵更擅長的山地活動,放到這個主要是平原的地形上來有什麽用處呢。難道用身高來絆倒敵人麽,或者藏在草叢中玩潛行背刺麽。

而且,倭人因為某種傳統和先天環境的影響,雖然有著吃苦耐勞,需求很少就能維持的名聲,但卻另一方面,作為士兵以死心眼一根筋著稱。

在戰地上也比國人,更缺乏眼光和變通,所以除了藩軍中諸如“隼人軍”、“志能變”等少數幾只頗有名氣的倭兵部隊外,更多時候,這些倭人是充當某種廉價消耗品的角色。

理由無他,他們平時就像是閹割過的牲口一般,任憑打罵羞辱,依舊是一副服服帖帖的恭順樣子,可是一旦上陣,就很容易陷入某種不可收拾的瘋魔中。

嗷嗷亂叫著可勁的埋頭往前沖,一不小心沒控制住,就很容易撞進在敵軍的結陣或是堅壘上,不是短時間內就死傷殆盡中,就是耗盡體力和銳氣,跑都沒能跑掉而被人打殺俘獲,幾乎很少留有余力和後手,對自己人和對敵人一樣的狠。

這種波動過大的戰鬥力起伏和情緒變化,卻是大多數將領所不喜的,所用他們大多數時候的作用,就是一波流的先行攻擊,用來試探敵軍的深淺,兼消耗敵人的弓矢之後,讓後才是全面壓上的正式攻擊的。

而這批倭兵,正是處於諸侯割據中的扶桑諸藩,按照臣屬的義務,聯合起來給南朝提供的部隊之一,而我這裏的一批,據說主要是來自位於九州島,所謂太宰府下轄的世兵。

因為追隨各自領下,常年相互爭鬥的緣故,很有些操使兵刃和團體戰鬥的經驗,只是被國朝征用後,就徹底打散歸屬和階級,按照人頭來配發使用。

這一次補充給我的,足足有三千人,就這麽一天只吃兩頓,每頓只吃一個飯團,而在一百名騎兵的監督下,就這麽別無輜重或是裝備的,就像是驅著羊群一般匆匆趕過來,前沿軍行司還真是慷慨之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