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儒劫(第2/4頁)

卻不想還未上船,就被那些惡人抓住,這些老爺,悉數……悉數被殺了頭啊!”

“噗!”

黃道益聞言,一口鮮血噴出,落在白色的儒衫上,恍似朵朵梅花,淒然……

這些人,都是當世大儒,天下文華所在啊!!

他們,何罪之有?!

蒼天,不公!!

……

“賈環,非要如此嗎?”

在沿江工廠巡視的隆正帝,負手立於長江邊,嘆息一聲問道。

一次斬殺如此多天下名望的大儒,連他心裏都有悸動。

退二十年,這些人聯手上書,甚至都能左右太上皇贏玄的主意。

滿朝當朝諸公,都要尊重他們的意見。

可如今……

竟被賈環下令,盡數斬殺。

賈環站於隆正帝身旁,落後半步,輕聲道:“陛下,這些人名望越高,越留不得。

他們對新政之敵視,深入骨髓,百般詆毀。

再加上影響力太大,若是放任,必埋黨爭禍根。”

“可是你這般殺,豈不是讓其他人更怕你,也更恨新政?”

隆正帝挑眉道。

賈環淡淡一笑,道:“他們若投入新政倒也罷,若不然,最多三五年,他們再看人間,已經不是他們熟悉的世間了。

到那時,無論他們恨不恨,都沒什麽關系。”

隆正帝聞言,看了眼沿江兩岸林立的工廠作坊,點點頭道:“這倒也是,百姓們愈發富足了,對他們的敬畏心也就不存了。”

賈環譏笑了聲,道:“他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他們何罪之有。口口聲聲耕讀傳家,家風清正。

卻從未想過,他們的耕讀,是靠免稅賦徭役的功名,收投獻之土地,招佃戶奴仆去耕。

這些人不事生產,只理直氣壯的寄生在朝廷和百姓身上,吸血滋養,還整日裏故弄玄虛,指摘朝政,清談誤國。

這樣的人不亡,皇朝焉能不敗?

一代又一代,總是這樣循環。

臣不懷疑若有外敵踏破中原時,他們中有人會跳江殉國,或是舉家反抗,寧死不降。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風骨人物。

臣欽佩之。

但是,卻也奇怪為何從沒人想過,這些人,也是致使國運衰敗的那群人之一。

一碼歸一碼……”

隆正帝道:“那你又為何將他們的典籍,都讓人好生收藏起來?一把火燒了不更好?”

賈環呵呵笑道:“書中的道理其實許多都是沒錯的,都是我華夏文明的瑰寶……

陛下不用這樣看臣,臣承認典籍之正,和殺那些人並不矛盾。

前明聖人王陽明,宣知行合一,與宣知易行難的朱熹對立。

講道理,誰心裏都知道王陽明說的對。

實踐和真理並行才是王道,才是正道。

可是您看看這世間,到底還是朱熹的理學大興天下。

緣何?

就是因為他們讀書人,大都讀的明白,卻做不到。

而且他們讀書科舉,只是為了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和千斤栗。

千裏做官只為財嘛。

所以,盡管書裏的道理其實大都是正確的,但讀書人本身卻從沒做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歲稚童都會背,可哪個士子真心憫農?

便是這個道理。

從他們的根兒上說,朱熹為什麽宣知易行難?

因為他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結果自己個兒又招惹尼姑,又招惹兒媳,所以就叫知易行難。

他知道,但做不到,知行不一。

而臣之所以讓人將典籍收好,是希望日後能對萬民的教育有利。

安排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工廠作坊可以使百姓富庶,這些典籍用的好,卻可教化百姓德行。

兩者不可偏頗。”

“這麽說來,你還是要讓儒家子弟做官?”

賈環點點頭道:“就目前而言,只能如此。但肯定和之前的儒家子弟不同……”

隆正帝譏笑道:“朕還以為,你會打算讓那些工廠作坊頭頭參政。”

賈環面色肅然道:“臣從沒這種打算,也不允許他們參政。

尤其是那些私人工廠作坊,更不可放縱!

前朝晉商之禍,臣一日不敢或忘。

商人天生謀利,這是本質。

所以,不可托付於權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灌輸了華夏千百年。

不能給有錢的人再加權,否則,必生亂事。

可以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給他們尊嚴,但政事,最好少參與。

尤其是商賈!”

“你能想到這一點,朕就放心了。”

隆正帝面色滿意的看著賈環,叮囑道:“不止大秦要如此,去了海外,同樣如此。

你啊,太過重情義。

是好事,但亦有隱憂。

將好處一點不保留的分給了那幾家……

你在時,自然極好。

他們那幾家感你情義,受你恩惠良多,自然擁護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