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傳說(六)(第2/2頁)

一百步的距離,在眨眼間就被相向沖刺的兩匹戰馬跑完。“看槍!”楊重貴嘴裏發出一聲斷喝,手中長槍使出一記蛟龍出水,直奔呼延琮左胸。呼延琮眼明手快,立刻舉槊側撥,“叮——”火星飛濺,槍鋒和槊鋒與半空中砸在了一起。

呼延琮自恃膂力,用槊鋒的側面低著槍尖兒的側面,果斷外推。胯下鐵驊騮也借著奔跑的角度和速度,助自家主人一臂之力。楊重貴感覺到槍尖處傳來的重壓,大叫一聲“好”,握在槍纂處的右手猛地一擡,緊跟著又是一推一兜,長槍如巨蟒般當空翻了個身,脫離重槊的羈絆,側面切向楊重貴的大腿根兒。

這一下若是切中,呼延琮立刻就會鮮血流盡而死。身為沙場老將的他,豈肯讓對手得逞。也大聲還了一個“好”字,豎槊斜挑。白銅做的槊纂瞬間變成了槊鋒,“當”地一聲,將斜向切來的槍鋒砸了個正著。

說時遲,那時快,二人一個呼吸不到功夫,已經從斜向面對面,變成了身體近距離交錯。呼延琮松開右手,單憑一只左手握住重槊的前半段,奮力斜掄。整條重槊立刻就變成了一條鐵鞭,呼嘯著直奔楊重貴肩膀。

楊重貴果斷豎槍回救,槍杆槊杆在半空中相撞,如同兩條蛟龍鬥在了一處,搖頭擺尾,翻滾咆哮。白龍駒和鐵驊騮各自張開四蹄加速,馱著自家主人拉開與對手的距離,將危險轉眼間遠遠甩在了身後。

第一回合,二人算是鬥了個旗鼓相當。也都在心中稱出了彼此的斤兩,為接下來的搏殺做足了準備。戰馬在各自跑出了五十余步後,雙雙放緩速度,隨即,咆哮著一個大轉身,再度面對面加速沖刺,恨不得立刻幫助自家主人,將對手連人帶馬置於死地。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觀戰的騎兵取出了鼙鼓,奮力敲響,將在場所有人的熱血,瞬間催至沸騰。(注1)

“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馬蹄聲快得令旁觀者窒息。

在震耳欲聾的鼓聲的令人窒息馬蹄聲中,楊重貴抖擻精神,再度挺槍朝呼延琮疾刺。呼延琮持朔格擋,旋即一槊紮向楊重貴的戰馬脖頸。楊重貴搶在槊鋒刺中坐騎之前,奮力下撥。呼延琮大叫一聲“看鞭”,卻是任憑楊重貴將自己重槊撥歪,右手趁機高高地舉起一根藏在槊杆下的鋼鞭,泰山壓頂!

“呯!”千鈞一發之際,楊重貴橫槍在手,身體迅速後仰。呼嘯而來的鋼鞭將槍杆砸成了弧型,轉眼又被高高地彈起。兩匹戰馬再度錯鐙而過,呼延琮根本不給楊重貴重新坐直的機會,單手掄起重槊,扭身回掃,“著!”

“呯!”又是一聲巨響,重槊再度砸中槍杆,震得雙方虎口發木。再看楊重貴,身體居然在馬背上扭了個怪異至極的角度,面孔對著呼延琮,雙手緊握長槍,橫眉怒目。

不待第四招使出,兩匹戰馬馱著各自的主人,又拉開了距離。馬脖子、馬前腿和馬腹等處,汗珠匯聚成溪流,不停地下淌。呼延琮和楊重貴二人,也累得汗流浹背,張開嘴巴,拼命地調整呼吸。趕在下一輪廝殺開始之前,積攢出足夠的體力,給對手最後一擊。

這二人都是一等一的勇將,雖然面對面只廝殺了兩個來回,卻比以往各自於千軍萬馬中沖鋒,還要累上十倍。唯恐在對手筋疲力竭之前將自己的體力耗盡,楊重貴在策動轉身的瞬間,迅速地彎了下腰,將角弓取在右手中,與槍杆握在了一起。左手取了一直破甲錐,悄悄地貼在了槍杆的後半段。

白龍馬心有靈犀,咆哮著轉身,搖頭擺尾。脖頸上的鬃毛在風中擺出一層層波浪,盡最大可能攪亂對方的視線。四條馬腿,跑動的幅度和節奏卻無比地平穩,以免稍有起伏,影響到羽箭的準頭。

一百步、八十步、六十步,五十步,四十步,楊重貴豎起槍杆和弓臂,拉滿弓弦。在松開弓弦之前,大聲投桃報李,“看箭”。

四十步,對方側身躲避,接下來已經沒有足夠時間,格擋他的長槍。不側身躲避,則必然會被一箭透體,最後結果和躲避一模一樣。

“嗖——噗!”果然,呼延琮胸口處紅光四射,哼都沒哼,墜到了馬鞍下,身體被戰馬拖著,宛若一只傍地飛舞的紙鳶!

注1:鼙鼓,軍隊專用樂器。分為大鼙鼓和小鼙鼓。大鼙鼓架於專用戰車上,負責傳遞軍令。小鼙鼓用手可以敲打,傳令和助威。《六韜·兵徵》:“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白居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