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無窮的恨意(第2/2頁)

說這樣的答謝寒食節皇帝賜筵而作的客套之辭。

被楊億寫的繁縟,堆砌辭藻,極盡精工靡麗,華而無實。

說文中“火禁聿修,方遵於時令;宴私雲洽,曲被於天慈。衡門供帳以生光,鼎食素餐而是懼。此蓋皇帝陛下向明求理,逮下均恩,爰當出沐之辰……”

多好的文章啊,卻被長了一張臭嘴的尹洙說是通篇都是放屁,最讓他無法容忍的是,這樣空洞無味的屁是放給皇帝聞的。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宋結束了晚唐五代的分裂割據,恰如太祖趙匡胤《詠初月》所說:“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太平盛世降臨了,大家自然要粉飾一下太平,想要粉飾太平,詩詞歌賦自然是最好的手段。

一首富貴詞,一曲太平歌應該是皇家最大的喜好。

歐陽修這群人認為,提倡詩賦是有害的。這樣一來,詩人便會自動繼承晚唐、五代的風氣,終至形成了以楊億為代表的詞藻華麗而內容空虛的西崑體。

鐵心源抓抓腦袋,大家把公文做的花團錦簇的不好嗎?

把一件事情當成一首歌來聽是好事啊,幹嘛一定要改變呢?

將來一翻開公文,通篇都是赤裸裸的陰謀和利益,那樣的文章讀起來太傷肝。

就在鐵心源焦頭爛額之際,一堆隨意堆積在別人家墻角的亂石堆裏忽然站起來一個穿著百衲衣的老嫗。

她佝僂著身子從鐵心源家門前緩緩走過。

此時,大雨漸漸變小了,她扶著一根竹竿嘴裏不知道念叨著什麽,身上跌落的雨點讓她顯得更加的孤獨絕望。

沒人看見她隱藏在鬥笠下的痛苦,更沒人能看到她眼中流露出來的寒光。

濃濃的恨意透過鐵家新修的大門,讓睡的好好地狐狸猛地站了起來,疑惑的四處嗅嗅之後,考慮了半天還是趴在鐵心源的腳上,繼續呼呼大睡。

因為大雨的緣故,陰溝裏的水變得非常湍急,剛剛乞討到一個炊餅的老嫗,慢慢的走到陰溝旁邊,似乎想要坐在那棵樹下休息一下,把手裏的炊餅吃掉之後再去尋找新的食物。

青草沾染了雨水之後變得濕滑無比,老嫗的一只腳恰好踩在一叢青草上,身子打了一個趔趄,就掉進了水流湍急的陰溝裏……

看見了這一幕的東京人只是嘆息一聲,並不上前救援。對那個老嫗來說,死掉不一定是壞事!

東京專門收攏鰥寡的福田院只是一個名稱而已,從沒聽說有那個鰥寡老人可以住到裏面得享天年。

洶湧的水流沖刷掉了老嫗臉上的覆蓋物,一張精巧至極的面容露在水面上,冷冰冰的注視著自己看到的每一個東京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