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收網(第2/7頁)

“可陳頊若不願呢?”孫思邈反問。

李八百哂笑著,淡淡道:“那事情就說不定了。”

孫思邈目光中有分了然:“閣下估計想用先禮後兵之法,陳頊若願聽從太平之道,當然是最好不過。可若不願,就拿太子陳叔寶做要挾,甚至暗算陳頊,然後借張季齡的財富,興兵取代陳國,以江南為基業,再立三十六方,北伐周齊兩國,爭霸天下。”

他娓娓道來,可所言後果極為透徹。

眾人均是聞之變色,暗想,那樣一來,只怕江南轉瞬兵戈雲集,戰火四起。

李八百冷靜道:“除此之外,孫兄還有別的妙法可興天師之道嗎?”

孫思邈沉默半晌才道:“我眼下倒想不出什麽妙法,可知閣下的計策早有人先行用過。”

李八百臉色微變,目光中鋒芒盡露。

慕容晚晴忍不住道:“這計策誰還用過?”她乍聞李八百圖謀,端是奇詭宏圖,常人難想,卻不想還有別人用過。

“用李八百之計的,就是天公將年張角。”孫思邈望著李八百,淡淡道,“閣下身為六姓之一,當然知道天師之道本不是用來造反,而是致力於天下太平。天公將軍的太平大道也是尋求天下百姓的太平大道!”

李八百冷冷道:“我現在難道不是在尋求致力天下太平的大道嗎?”

孫思邈緩緩搖頭,卻岔開話題道:“天師之道,以《太平經》為要義,《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經》,其中所言本是輔助君王濟世之道。東漢之末,見百姓日苦,民不聊生,天師門下才有人甘冒奇險,進獻此經給朝廷,只希望朝廷稍按《太平經》之言治理天下,略解百姓疾苦……經中要義,以治國解百姓之苦為主。”

慕容晚晴本一直以為太平道是邪門歪道,更憎惡張角所為,卻不知這種往事,不由訝然。

李八百淡漠道:“可惜的是那皇帝昏庸,非但沒有聽從《太平經》所言,反倒殺了獻經之人。”

孫思邈惋惜道:“不錯,那時的東漢日薄西山,《太平經》的確是明珠暗投,天師門下數次冒死進言,均遭不測,天公將軍這才忿然而起,起義舉事,之後發生的事,自不用我贅言。”

“這些早就過去,說來何用?”帛道人不耐道。

孫思邈目光轉動,帶分憐憫道:“可當初以天公將軍之能,東漢局面之亂,尚不能成事。如今天下雖三分,但各國穩定局面只有過之,百姓思安。進經一事當然可行,不過要徐徐圖之,以防急則生變——若是太急,到時候若陳頊不尊《太平經》之言,反起殺心,只怕各位辛苦多年的基業將轉瞬化為灰燼。”

葛道人、桑洞真二人臉色改變。

六姓在江南的基業以靈寶派、茅山宗最大,若真如孫思邈所言,只怕這兩家損失最大。

孫思邈望著李八百,緩緩道:“閣下大志雖好,但未免急切,萬一事敗,那時再建三十六方,不過重蹈天公將軍所為,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麽成功的可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都如孫兄這般瞻前顧後、首鼠兩端,那真讓天下人失望。”李八百反駁道。

孫思邈搖頭道:“閣下此言差異。如今天下雖分,但趨於太平。若依閣下之計,只怕轉瞬天下再起混亂,民難有安,豈不大違天師本來之意?天公將軍當年一統,多少是為了黎民之苦,可若如閣下的一統,百姓更苦,一統無期,有何意義?”

李八百雙眸一睜,其中寒芒閃現:“天下一統,大勢所趨,我等順天行事,犧牲也是在所難免!”

孫思邈見狀,心中微沉,知李八百心意早決,絕不會因為自己三言兩語改變主意,微微一笑道:“先不說天下一統,就算眼下四道,只怕都是建立不易。”

眾人目光落在那四個座位上,立即被眼前之事吸引。

李八百目光轉動,立即道:“孫兄雖不是六姓之家,但以孫兄之能,當然可坐一位。”見張裕怫然不悅,立即道,“張道主武功卓絕,將門、銳門還要仰仗其力,當然也有一席之地。”

葛道長哈哈笑道:“八百兄雄才偉略,若沒有八百兄籌劃,根本就沒有四道八門的重建,有個座位是當仁不讓。”

說話間,他的目光卻瞄著最後的一個位置。

慕容晚晴立即想道,這個葛道長倒是做生意的料,知道互利互惠,先捧李八百,其實是想拉攏李八百,自己占據一位。

其余幾人臉色均有異樣,都想到,李八百、孫思邈、張裕在四道中占據三席,看起來沒有爭辯的余地,剩下還有四人,怎麽來分最後一個位置呢?

桑洞真滿臉漲紅,上前一步道:“李道主,你莫要忘。當初的約定!”

慕容晚晴心中微凜,想起茅山宗和李家道早就聯手一事,立即明了,桑洞真暗算孫思邈,只怕是為了師尊的地位,只是不知道王遠知究竟有沒有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