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掘前奏(第2/2頁)

良渚文化黑陶高柄蓋圈足罐

王魯湘:也就是說,良渚文化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一個考古學類型,在學術界已經被提出來了。

牟永抗:到了七十年代碳14技術被引進以後,良渚文化的年代才被比較準確地肯定下來。錢山漾15下層的測定年代距今4700多年,而邱城下面的紅陶層則距今6700多年。

王魯湘:良渚的時代成倍地往前提前了。

牟永抗:是啊,這樣整個學術界對良渚地區史前文化的認識就有了一個巨大的進步。1977年10月底,在南京召開的長江流域新石器考古學會議上,我們提交了一篇論文,把太湖流域的考古文化定為三個階段,叫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這種劃分被蘇秉琦16先生的區系類型理論加以概括,成為我們中華大地上六個文化區塊裏邊的重要一支。

王魯湘:這六個區塊都有哪些?

牟永抗:第一個是以晉陜豫邊界地區為中心的地區;第二個是山東及其鄰省一部分地區;第三個是湖北及其鄰近地區;第四個是長江下遊地區;第五個是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地區;第六個是以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地區。有關長江下遊地區,蘇先生的表述是以太湖為中心的。

王魯湘:這種區分我們把它叫做“滿天星鬥”,“滿天星鬥”學說對於“中原一元論”學說來講,的確起到了挑戰的作用。

牟永抗: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在蘇先生區系類型說的影響下,我們江蘇的朋友、上海的朋友,圍繞這個中心共同奮鬥,才創立了以太湖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南岸的考古學文化。

打破了華夏文明起源於中原中心論的良渚文化,注定要不斷地給人帶來驚喜,在1974年,中國玉器出現的上限也被它用強有力的事實打破了。

牟永抗:1973年5月,以南京博物院考古部為主體的考古隊在蘇州草鞋山的發掘取得了突破——這個地區經常見到的玉器竟然是良渚文化的產物。玉器出現在良渚文化的墓葬裏邊(198號墓裏),跟陶器共存。這第一個發現還不能得到大家的承認,也沒有被公布。到了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蘇的張陵山4號墓又見到了這個東西。張陵山4號墓並不是正式的考古發掘,當時農民在這裏挖到玉器,江蘇省的同行去那裏調查,發現玉器的人告訴他們挖到玉的地方,他們在這裏再次進行發掘,結果發現有陶器。這就驗證了1973年草鞋山的那個發現。這些發掘結果在1977年的會議上一公布,馬上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贊同,取得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