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大串燒(第2/2頁)

教會官方時常想要轉移人民的注意力,希望他們不要那麽愛玩樂,把精神從蠢蛋節轉移到比較高尚的教會戲劇上。[26]雖說如此,戲劇活動也可能會失控。錢伯斯的文章提到,在十二世紀早期就有人在抱怨,戲劇內容越來越世俗,充滿著“放縱、搞笑、吵鬧”的內容。各種宗教表演常常淪為“不知羞恥的歡樂場面”,[27]這無疑是因為有些城鎮投入大量預算買啤酒,有人甚至從排演就開始喝了。失序是普遍的現象,教會也只好容許民眾去參加這些表演活動,但條件是不得攻擊教會,或有任何猥褻或失序的行為,當然標準是教會定的。到了十四世紀,就連榮耀耶穌聖體的基督聖體節(Corpus Christi feasts),也成為暴動的節日。

就算教會官方曾允許這些節慶活動,但面對這麽多無法無天的行為,也只好把這些活動趕出教會管轄的不動產之外,就像他們過去管制跳舞活動一樣。前面提過,蠢蛋節逐漸被趕到戶外去了,接著是宗教戲劇。在十三世紀,教會“切割”了很多戲劇,索性讓他們變成一般表演。同時期在英格蘭,教會也禁止教堂釀啤酒來募款。基督聖體節在十五世紀漸漸由俗眾所主導,那些曾經為教會帶來歡樂與笑容的節慶,到後來都超過教會能控制的程度。

舞會、運動、戲劇、喜劇逐漸被逐出教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們卻因此變成常態性的節慶活動。日歷上幾十個宗教節日,包括主顯節、耶穌升天節、五旬節和基督聖體節,以及現在大家熟悉的復活節、聖誕節。在那些宗教節日裏,人們不準工作,還可以大肆慶祝。例如,在十五世紀的法國,一年裏每四天就有一天是宗教節日(通常結合各種宗教儀式),多少也都有逾矩的瘋狂行為。婚喪喜慶和其他聚會也提供額外的機會飲酒作樂。還有一些地方性的慶典,比方紀念某個守護當地的聖人,或慶祝教堂成立周年。十六世紀時,法國北部的居民慶祝當地教堂成立周年,活動持續了整整八天。因此,盡管“中世紀”經常讓人覺得是悲慘和恐懼的時期,但相對於往後清教徒保守的時代,十三到十五世紀可以說是一場漫長的戶外派對,其中不時穿插勞工們的辛勞。如同英國歷史學家E.P.湯普森(E.P.Thomp-son)所寫的:

人們得期待(或懷念)這些慶典,才能撐過好幾周吃重的勞力工作,才能忍受食物的匱乏。時機一到,食物和酒水就源源不絕而來,人們可以盡情求愛,發展各種社交關系,苦日子就可以先拋到一旁……這些活動具有重大意義,是男人和女人活下去的寄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