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耶穌與狄俄尼索斯(第2/2頁)

全神貫注於神智與心靈的清醒,

要求比凡人更高的尊嚴,

定要贏得窮人的擁戴,

他的信念、他的實踐——就是我所追隨。[4]

除此之外,他們兩人都有波西米亞人的性格,對於人類汲汲營營的事情,總是帶點嘲諷。狄俄尼索斯老是要女人脫離家務,好來參加他的狂熱祭典。耶穌則告誡信徒不要煩惱下一餐從哪裏來,快去欣賞野地的百合花和空中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馬太福音》,第二章,第二十六節)用時髦一點的話來說,基於人皆平等與及時行樂的原則,兩人都支持“享樂”(hedonic)的社會。相形之下,當時的社會現實是痛苦的(agonic),充滿爭戰與殘酷的不平等,他們降世就是要改變這一切。[5]

狄俄尼索斯與耶穌還有一個相似處,早在耶穌降臨前,狄俄尼索斯已是救贖之神,應允信徒死後的生命。公認的族長之神如宙斯(羅馬人稱朱庇特)與耶和華,都沒提及死後的生命,但希臘羅馬世界各個狂熱的神癨,例如德墨忒爾、伊西斯、西布莉、密特拉,都保證他們的神秘儀式是通往永恒生命的大門。伯克特說:“其實狄俄尼索斯的神秘儀式也一樣,公元五世紀以前人們都這麽相信,但學者不願承認酒神信仰的這個面向。”[6]狄俄尼索斯的肖像廣泛地出現在墓碑上,便顯示人們相信酒神的救贖承諾。[7]不像基督教,酒神信徒不只得到口頭承諾,還可以透過狂熱儀式直接感受到不朽。在狂喜中“失去自我”,盡管稍縱即逝,解放此刻肉身的束縛,就是一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