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章 誰走了,誰又回(大結局)(第3/4頁)

伯太夫人李氏上折子,請旨陛見。

雍正嘆了一口氣,撂下折子,叫人傳李氏覲見……

……

七月十八,戶部尚書曹颙因病辭戶部尚書,同日雍正列曹颙在戶部十二功,晉曹颙二等伯為三等侯,下旨命其榮養。

賀客尚未登門,便得了消息,新出爐的三等侯曹颙,由侯太夫人李氏與長子曹霑陪護,搭內務府的船出京了。

不是重病之人麽?怎麽還這般折騰?

一時之間,猜測紛紜。

到底有消息靈通的,過了沒多少日子,便打探出一二。

什麽曹寅命中本當無子,曹颙兄弟兩個,都是已故孫太君與李氏婆媳吃齋念佛,接連做了多少年善事才求來的。

什麽曹颙命運多蹇,若非賴神佛照顧,養不能養大都兩說。

還說曹颙上輩子本是和尚,為報曹家祖輩恩德,投生在曹家。

有鼻子有眼的,越來越像是那回事。連曹颙不納妾婢之事,都成了他和尚轉世的證據。

有不服的,受不得旁人吹捧曹颙是“佛心善人”,想要抓他的小尾巴,結果將他出仕二十年的事情查了一遍,翻來調去,都是曹颙恩撫百姓的各種善行,竟是沒有半點貪墨枉法之行。

上對得起君王,下對得起黎庶,中間不曾與同僚相爭結怨,曹颙這個官當的,可稱得上典範,絲毫不遜色於朝廷公開表彰過的“三大模範總督”。

人都有個毛病,那就是見不得旁人好。就算曹颙本人挑不出毛病,那曹家呢?

於是,曹頌的“貪財好色”眾所周知,曹項成了“迂腐不知變通”,長生都成了紈絝子弟。

有影的少,多是雞蛋裏挑骨頭。不過真真假假,盛贊曹颙的話還是少了。

中秋節前,聖駕從圓明園遷回紫禁城。

沒幾日,皇上下旨,因用兵西北,內閣在太和門外多有不便,為防泄露軍機,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所,輔佐皇上處理軍務。

從大學士、滿漢尚書、侍郎中遴選軍機大臣,從內閣中書中選調軍機章京。

京城官場,立時沸騰。

曹颙病退之事,早已成了舊聞,宗室權貴都將目光放在了軍機處。

隆宗門內就是乾清宮,軍機處就設在皇上眼皮底下。又是在西北用兵之際,誰都曉得,只要進去了,不用出什麽成績,等到西北事定,論功行賞是跑不了的。

都說“伴君如伴虎”,可大家誰都願往皇上跟前湊。

就算只混個小章京,天長日久下來,也比外頭的官員在禦前露面的機會多。

人人眼熱,掐著手指頭,算著都有哪個有可能入軍機。這一算下,又有人想到曹颙,不由得有些慶幸。

曹颙正值盛年,操守又好,若是依在戶部尚書位上,多半是要入軍機。他這一離京,也算是讓大家多了個機會……

等到曹家長子曹霑回京時,軍機處的人選已經塵埃落定。

曹颙病退的事,已經成昔日黃花,旁人懶得再關注;可親朋好友,卻真心惦記曹颙病情,少不得使人探問。

天佑也沒隱瞞,說了祖母與父親在清涼山別院休養之事,還提了一句清涼寺主持已經去信給靈隱寺方丈悟性大師。等到來年父親身體好轉,將往杭州靈隱寺學佛。

盡管曹颙已經辭官,可曹家畢竟是侯府,曹太夫人身份不同,長生這個新出爐的生員,自然成了不少官宦人家的好女婿人選。

加上曹家長房少妾侍在名聲在外,不少心疼女兒、無心攀附宗室的人家,就都透人傳話,眼看就要選秀,大家都想要在選秀後結親。

李氏不在京中,初瑜這個長嫂當然不會自作主張,少不得問問長生。雖說李氏已經將長生親事交給長媳,可初瑜也想要問問小叔子心中想要個什麽性情的妻子。

長生只說不急、等過兩年再說,便帶了恒生出京換天佑去了,初瑜無法,此事只好暫時擱置下來。

恒生畢竟是藩王世子,不宜久居在外,在雍正八年春,將曹颙、李氏一行送到杭州安置後,便回京了。

京中親朋多是曉得,經過半年調養,曹颙的病情已經稍有起色。

可自打去年冬月就告病的怡親王,卻沒有能熬過去。

雍正五月初四,怡親王薨。臨終前,怡親王上了遺折,請以九歲的嫡幼子弘曉襲爵位。

皇上悲痛萬分,下詔恢復怡親王名為“胤祥”,配享太廟,並且謚號為“賢”。

在怡親王發喪後,雍正按照親王遺折,命其嫡幼子弘曉襲了親王爵位。另外,嫡長子弘敦為福郡王,嫡次子弘皎為良郡王。

至此,怡賢親王在世四子,一親王、兩郡王、一貝勒。

宗室嘩然,各種羨慕嫉妒,就不一一講述。

可再多嫉妒,也無人敢在這個時候顯露。為了怡親王喪事,皇上處置的宗室大臣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