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9章 佳音(第2/2頁)

如此一來,顧家就成了曹府忌諱,對於曹颙被拐之事,眾人也就知之不詳。

如今孫太君也好、曹寅也罷,都已經故去,也沒有什麽不好再言說的,李煦就對曹項講起當年舊事。

曹項聞言,不由咋舌。

實沒想到打小被親長視若心肝的堂兄在幼時受過那麽大罪,也沒想到皇上與怡親王早在皇子阿哥時還救過堂兄的姓名。

更沒想到的是,大伯父生母出自曾掌江南士林牛耳的顧家,親舅舅是已故文壇大家顧景星。

三個沒想到裏,曹項最關注的就是第三個。

大伯書房裏有許多顧氏藏書,曹項本以為是因顧氏敗落藏書外流所至,現下看來多半是顧大家的饋贈。

大伯父溫文儒雅,有學者之風,也就找到根源……

……

梧桐苑,上房。

曹颙拿著一封信,展顏而笑,待妻子將藥湯端到眼前,也就不那麽勉強,痛快地接了飲盡。

他雖不耐煩喝藥,可因最近咳的厲害,便只能又聽陳太醫建議,又喝起湯藥。

“可是遇到什麽喜事?”見丈夫心情好,初瑜也覺得歡快起來。

“顧納要進京了。”曹颙揚了揚手中的信:“他是個心中有丘壑的,只是少時坎坷,蹉跎多年,如今總算在仕途上有所進益。”

顧納名門之後,少年登科,本當前程似錦,卻是為了報恩的緣故,早早地入了九阿哥門下。

九阿哥在世還好,先是外放,而後回京,仕途還算平順。

雍正登基後,他受九阿哥牽連,因政績尚可,並未罷官,只是貶為外官。

顧納是個肯吃苦的,在知州任上兢兢業業,倒也做出不菲成績。

今年天下官員大計,顧納得了“卓異”,根據吏部消息,這次進京陛見後,他就要升四品知府。

顧納是康熙四十八年進士,當年同年中,做到知府任上比比皆是,像馬俊就已經做到正三品大理寺卿。

可這次升遷,對顧納的意思卻是不同。

預示著皇上已經不再因當年九龍奪嫡的緣故對這些曾為皇子阿哥門人的官員打壓摒棄,或者是經過大浪淘沙,再次接納這些確實有才幹的官員為朝廷效命。

以顧納的才幹,四品知府只是起步。

加上他是科班出身,升遷補官不會像那些雜牌官員費勁,前程大好。

說起來,顧納當年入九阿哥門下,還是為了曹家的緣故。

曹颙雖對他的做法不可取,可難免存了愧疚。

也是因他明裏暗裏照拂,顧納在地方上才少受掣肘,得以是施展所長;這次天下官員大計時,又是曹颙暗中打點,使得顧納在地方的幾項顯眼政績,沒有被旁人占了去。

不過曹颙曉得,自己能做的也只有這些,真正決定顧納仕途的只有宮裏那位。

如今看來,皇上已經不想再追究當年黨服諸皇子阿哥官員的責任。

想來也是,八阿哥、九阿哥早已過世,十四阿哥亦淡出,皇權穩固,還有什麽可計較的?

初瑜笑道:“這真是好消息不斷,也是與趙同一樣進六部?要是能進戶部就好了,多少能為老爺分擔些。”

趙同早年外放為知縣,因精於刑名,後來升了通判。

其間處理了幾件大案,很是出彩。

加上這次大計亦是“卓異”,趙同就被保舉入刑部,從正六品通判連升兩級為正五品郎中。

這其中固然有曹家照拂的緣故,可政績都是實打實的。

曹颙欣慰地點點頭,道:“他只不過隨非磷學習兩年,就有這般成績;若是非磷肯入仕,成績定是可期。”

說到最後,他頗為遺憾,總怕自己耽擱了蔣堅。

蔣堅所擅長的是刑名,若在合適位置上,即便不得舉薦任官,也當名揚天下;在他這裏,卻是小小無名書吏,委實大材小用。

初瑜曉得蔣堅是有大才的,可女子眼界,萬事沒有自家人重要。

若是蔣堅真出仕,又哪裏給丈夫尋合心意的幕僚?

丈夫看似待人溫和,實際為人最是挑剔,多是與人保持距離,真心接納之人有數。

想到這裏,初瑜笑著說道:“這就是所謂的人各有志。蔣先生無心出仕,老爺還能強逼?老爺若想回報一二,倒也不難,只是日子要等得久一些。”

“夫人說的是小雷鳴?”曹颙挑了挑眉。

初瑜點頭道:“正是。前些日子鐘氏帶著小雷鳴進府給老太太請安。都說三歲看老,鐘氏知書達理,將兒子教養的極好。聽說已經開始啟蒙,保不齊能教出個大才子來。”

夫妻二人口中“小雷鳴”,是蔣堅與鐘氏長子,因出生那晚趕上下雨鳴雷,乳名就起為“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