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8章 去纓(第2/2頁)

說起來,這稻田推廣,還同曹颙有幹系。

曹颙在直隸那幾年,重視水利,除了河道清淤與修渠建壩外,還挖了不少水井,主要是緩解直隸十年九旱的農耕劣勢。

沒想到,水井的增多,引得水田增加,使得水稻種植推廣開來。

不過,水稻推廣的最大功臣卻不是曹颙,而是十三爺。

因為是十三爺熱衷推動此事,並且使人從江南選了經年稻農北上,教導直隸百姓種稻。

按照戶部幾位堂官和議,直隸稻米的最好解決方式,就是朝廷出銀子采買,省的米賤傷農,使得百姓不再種植水稻。

只是京倉的稻米,都產自湖廣兩,經漕運運送到京。每年入倉的米,都有定數。

直隸稻米,留在地方官倉,沒人放心;運送到京,又找不到名目。

這數量不少的稻米,到底以什麽名義在何處安置,就懸而未決。

其實,曹颙心中有個好建議,那就是充著軍糧。西北這幾年看似平靜,可按潮湧動,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要再打一仗。

可是這些話,不能從曹颙這個與兵部不搭界的文官嘴裏說出來。

否則,沒人會覺得他“高瞻遠矚”,說不定還會覺得他有刺探軍機之嫌。

十三爺看來也關注直隸稻米之事,聽說戶部堂議的結論是朝廷采買,贊同地點了點頭。

再聽到幾位堂官不知該如何安置這批稻米時,十三爺不由皺眉。

並非是沒有官倉收納,而是收在哪裏,大家都不放心。

地方糧倉,查一次挖出一堆碩鼠,可整頓沒兩年,又是一堆爛攤子;京倉這邊,若是沒有個名頭鎮著,這稻米也危險,膽大敢伸手的人多著。

說到底,還是貪官太多了,尤其是主管錢糧方面的官吏,實在是清廉者少。

十三阿哥尋思半響,也沒做什麽指示,只道會請皇上定奪。

曹颙心中,若有所思。

說來也怪,往日小朝輪班,皇上多是在卯初(早上五點)到晨初(早上七點)之間召見臣子。

今天,大家在養心殿外候了一個多時辰,依舊不見太監出來召眾人進殿。

過了晨正(早上八點),還沒聽到養心殿裏有什麽動靜,眾人神色都有些閃爍。

到了巳初(上午九點),陽光越來越烈,大家額頭上都汗津津的。

可沒有人敢抱怨什麽,就連素來淡定的曹颙,都覺得心驚肉跳,忍不住胡思亂想,雍正怎麽了,為何不召見臣子?

是龍體有恙,還是有其他變故?

曹颙從來沒有這麽清醒的認識到,雍正確實是位靠譜、讓人有安全感的皇帝。

這種心安,不是伴君如伴虎相對的心安,而是整個國家的修生養息,整個大環境安定的心安。

到了巳時二刻(上午九點半),怡親王終於忍不住,上前吩咐內侍通稟。

沒等殿外小太監進去,就見總管太監陳福出來宣口諭,命眾人進殿。

進殿後,眾人都跪下。

因為雍正並沒有像平日那樣後至,而是已經坐在龍椅上。

令人意外的是,十七阿哥也在。

曹颙低下頭,隨著眾人下跪請安,又在雍正叫起後,隨著眾人起身。

雍正那嘶啞的聲音,委實透漏出幾許不尋常來。

曹颙不好擡頭看雍正,就望向侍立在左前方的十七阿哥。

這望過去,他卻是一愣,十七阿哥的涼帽上去了紅纓,滿臉沉重。

這只有在遇喪事時,才會去紅纓!!

養心殿氣氛肅靜,只有幾位堂官的稟奏聲。

從頭到尾,雍正只開了兩次口,都是“著怡親王定奪”。

散了小朝,戶部幾位堂官從養心殿出來,十三爺被留下。

不知其他幾位大人是否留意到十七阿哥的頂戴,反正大家都多了幾分嚴肅,安靜地出宮。

誰死了?

勤太妃?

曹颙搖搖頭,若是勤太妃薨,十七阿哥就不只是去纓那麽簡單。

是了,自打莊太妃薨,十六阿哥宗人府的差事,就暫由十七阿哥打理。

薨是的是宗室,還是有分量的宗室,才會引得十七阿哥面帶沉重,引得雍正不同尋常。

曹颙將自己相關的宗室王公想了一圈,要是他們有事的話,自己早就得了消息;既不是他們,就不用自己跟著瞎操心……